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無疑是中心人物之一,而有能力與諸葛亮對峙的就是曹魏陣營的司馬懿,二人可謂是旗鼓相當,引領著魏蜀吳三方勢力的基本走向。
這就帶來今天的話題,作為蜀漢的謀臣,又深諳易經之真諦,諸葛亮又豈能不知所謂的點燈續命是江湖騙術?為什麼這位明知道自己將命不久矣,依舊要點燃49盞續命燈?
常言說時勢造英雄,這在三國的演繹中表現的尤為凸顯。此時經過顛沛流離的諸葛兄弟來荊州投靠叔父,在烽火時期的年代也就有了修養生機的環境。
在這段時間里,已經是青年的諸葛亮勤奮讀書,更能夠透過社會實際感受到東漢王朝已經是分崩離析,天下哥倫軍閥割據的局面已經初見端倪。
在諸葛亮看來,北方的曹魏勢力最大,但就眼下而言,統一南方還為時尚早。這一方面是因為曹操的北方根據地還不鞏固,更有袁紹等人的虎視眈眈。
而相對于南方來說,孫權孫策弟兄倆的吳地憑借著長江天險,還能夠與曹魏對峙一段時間。然而單憑孫權的能力,歸屬曹魏僅僅是時間問題。
從全局上來說,南方的孫權需要外力的支撐才能夠維持現狀,而在這段時間,曹操也能夠騰出功夫來對付董卓袁紹等地方勢力。
然而縱觀彼時中華大地政治舞台上的各派勢力,曹操顯而易見是干大事之人,只是這位名聲不太好,自己是不能輔佐這樣的奸臣,而孫權的胸襟不甚寬敞,也不是賴以信任之人。
反觀此時還沒有地盤的劉備,盡管身邊只有關羽和張飛,但畢竟這位是根紅苗正的皇叔,盡管不算是漢朝老劉家的近親,可也是可以一呼百應的一股政治勢力。
因此當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時候,諸葛亮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因為他知道,盡管此時的劉備猶如喪家之犬,但可是妥妥的潛力股,有著一定的升值空間。
于是經過三次的心智考驗,諸葛亮如期與后主劉備相見,這就是史料上的隆中對,甚至還演繹出所謂的出師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