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關羽、張飛、劉備三兄弟的羈絆和情感是歷史上的經典之一。然而,讓人心痛的是,在關羽臨終之際,他說出的那14個字卻讓張飛欲哭無淚,劉備無地自容。
這段匆匆的告別,折射出了三兄弟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和終極的無奈。關羽臨終前為何發出「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這樣絕望無奈的衷言?
究竟是什麼樣的背景和內情,將這位蜀漢中興的一代猛將推向了身陷絕境、孤注一擲的結局?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恩怨交織、撲朔迷離的歷史往事。
公元219年7月,在劉備授意下,關羽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襄樊之戰」。彼時,劉備親自派遣費詩前往荊州,為關羽頒發了前將軍印綬和假節鉞權限。
從這一點來看,關羽之所以會如此不動聲色地發動這場關鍵戰役,顯然是經過了劉備的私下授意。
一個如此舉足輕重的戰役,關羽怎麼可能不與主公劉備商量?畢竟失利后果難以想象。因此關羽留下了劉備的小舅子糜芳鎮守江陵,又派傅士仁鎮守公安,自己則親率大軍進攻襄陽和樊城。
事實證明,關羽此舉大獲全勝。呂常和曹仁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很快便被關羽壓制。曹仁更是被關羽打得只能「龜縮」。曹操急忙調遣于禁、龐德前去救援,卻被關羽利用漢水激流生擒于禁,斬殺龐德。
關羽在此戰中的出色表現,以至于連曹操都感到畏懼,便任命的原荊州刺史胡修和南鄉太守傅方也相繼投靠了關羽。就在曹操考慮遷都逃離的時候,司馬懿和蔣濟卻建議聯合孫權共同對付關羽。
蔣濟更是明確指出:「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如果說服孫權出兵襲擊關羽之后,關羽必敗!」曹操立即采納了這一計策。而當時的孫權早就盤算著要趁機攻占荊州的一些郡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