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25年前,50多位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如今她們怎麼樣了?

Cola 2022/12/10

不知道你是否想過這個問題:老了之后你會想要怎樣的養老方式呢?

可能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人老了無疑就是兩個選擇。要麼去花錢就能住的專業養老院,要麼就是和自家兒女待在一起。但是除了這兩種選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養老方式呢?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了一棟樓之后,他們在一起獨自過了20多年的養老生活,而他們的養老方式也引出了一種新的理念:抱團養老。

一:慈州養老院的發起人。

1995年,上海老太浦逸敏與兒子擠在了不到幾十平米的房子里。這一家三口像是大多數老年人會選擇的養老方式一樣,就是待在家里養老。

但是這種方式卻慢慢迎來了各種弊端,比如母子之間的代溝太多,沒辦法找到共同話題。兒子白天要上班晚上回來很晚,他們沒辦法進行精神交流。即便是在休節假日時,這個家也顯得非常冷清。

浦逸敏是一名中醫,生活理念是吃啥都要平淡一些,把金錢觀念看得又比較淡薄。 所以她與兒子那種快節奏的生活完全融合不了。

當浦逸敏想要吃點青菜時,就得考慮兒子又比較喜歡吃高油高熱的,時間一長, 母子倆連吃都吃不到一塊去了。

雖然代溝大,但是母子連心相互疼惜的時刻也是有的。比如說浦逸敏睡眠比較輕,她在睡覺時希望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不受到干擾。

而她忙于工作的兒子,晚上回來時為了不折騰出動靜,他非常體貼的把自己的床從母親房間的隔壁搬了出來。他睡在了客廳里,偶爾也會直接躺在沙發上,連澡也是在第2天才洗。

浦逸敏看到這番景象之后,開始懷疑自己的養老方式是不是選錯了?

二:在家養老并不適合全部老人。

母子倆雖然對彼此壓根沒有任何怨言,但這樣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卻讓大家都很難受。于是浦逸敏開始想著轉變自己的養老方式,她也在攢錢,還說要到一個專業的養老院里去,不給兒子增添負擔。

但是一看當時各大養老院的新聞之后,浦逸敏又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在養老院里呆得慣。

從1995年到1997年,浦逸敏一直在收集關于社會上的住房信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她得知 上海嘉定某村132號有一棟以前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樓房,雖然只有二層房屋,建筑也偏老舊化,但是足夠她居住了。

于是她趕緊按照地址找了過去,發現這座鄉村雖然偏僻,交通也不發達,房子也很老舊,但這2層小樓足足占地面積200平方公尺。 而當時的售價在老人眼中看來也很理想,因為不超過5萬元。

于是浦逸敏心動了,她想著把這棟樓買下來給兒子騰出空間,這樣雙方也許能夠可以生活得更好。

但是浦逸敏發現2層小樓看上去小,但是房間多,如果僅僅只是她和老伴搬進去居住的話,那顯得太孤獨了。

于是浦逸敏想著,倒不如把身邊同齡的、志趣相投的、平日里能夠聊得開的老友們接過來一起住。這樣不僅不孤單了,還能夠相互有個照應。

三:50多名老人共創慈州養老院。

報名要搬進這座小樓的老人也越來越多,大家為了不給浦逸敏增添負擔,自發地說要給小樓捐款。有人雖然只出了10塊錢,也有人能一口氣拿出3000元。

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這些愿意抱團在一起養老的老人們順利地進入了這棟小樓。

從今以后這里就是他們的家了,于是每位老人都十分激動的想要布置好這個新家。

他們種上了花,開墾了一片荒地養上了菜。

還免費地為這座村莊的其他老人們提供服務。比如說接送孩子,督促孩子寫作業,給村民們接著開藥...

老人們力所能及地在做著他們能夠給出的回報。

而這些老人的故事很快也引起了轟動,來自以上海為中心的社會力量很快紛紛捐款捐物給到他們。當記者詢問老人所居住的這棟小樓有沒有個名字的時候,他們開始認真的想著要給這棟樓取個有愛心的名字。

于是慈州養老院誕生了,而這個名字的意義就是慈舟共濟,天懷大愛。

四:慈舟共濟,天懷大愛。

當養老院的設施得到完善之后,這些老人還是堅持要過清貧節儉的生活。比如說用水就在附近鑿口井,關于社會捐來的錢他們除了買一些生活用品之后,就把多出來的錢財捐給十字會,專門用來救濟那些患了病的貧苦學子。

抱團養老的優勢很快被彰顯了出來,也許是因為年齡相仿,經歷相同,而他們又在年輕時早已熟悉,所以在一起時能夠有很多說不完的話題。在吃飯、玩游戲、打發時間等方面能贏得的共鳴更多。

哪怕是離開了子女,他們也依然能夠感受到快樂。而且這種熟悉的氛圍也讓老人們覺得不再拘束,那時的他們都有一種輕松感。

但是抱團養老的缺陷也不容忽略,以慈州養老院為例,每個老人心中對于這種生活都有過不滿的瞬間。

五:抱團養老也有弊端。

例如劉彩珍老人表示:自己并不是慈州養老院中的一員,但她因為感受到了這群老人的善意,于是自己從隔壁的村子里趕來為大家做飯。

可是做飯時放多少鹽放多少醬油,這些事情養老院的發起人都要詢問。 如果超過養老院的預料的話,劉彩珍老人還會被說,讓她不要太浪費。

于是劉彩珍便覺得自己很尷尬,她說:「一次兩次就算了,時間久了之后都不知道還要不要去做飯了,我也沒拿他們的錢,只是說的時間久了心里還怪不舒服的。」

此外還有一位張姓老太太,她在年輕時就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收入也很穩定,年老退休后能拿到的退休工資十分讓人羨慕。

但她進入了慈州養老院后,卻再三提出自己不想過那種極其節儉的生活,覺得該花的錢應該花,畢竟年輕的時候吃過的苦太多了,老的時候想享享清福,大家應該對她有所理解才對。

可是作為慈州養老院的發起人,浦逸敏老人認為:如果張阿婆帶頭要在慈州養老院內過上奢靡的生活的話,很有可能會帶壞本有的清貧風氣。她倒覺得如果老人手中有錢,完全沒必要大把花錢,而是應該把錢花在更有用的地方。

人一多,七嘴八舌,觀念不和這些問題就容易顯現出來。有一些老人也是因為受不了這樣的摩擦,而搬離了養老院。

六:當年的50多人最后都走了。

但浦逸敏老人身邊越來越多的老人離開了這里,也并不完全只是因為意見不合。 截止2017年,慈州養老院只剩下浦逸敏老人一人,這原因還必須得提到生離死別。

其實在最開始時,浦逸敏老人作為該活動的發起者,她就宣稱任何老人都可以加入這家養老院,但前提條件就是老人的身體情況必須得健康。

因為養老院的位置處于鄉下,交通不算很發達。如果申請者的健康都沒辦法保證,那老人突然發了急病,就一定會因為交通和信息不發達而耽誤了救治的時間。

這雖然保證了申請者在入住時的身體健康是合格的,但是誰能想到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各位老人的身體情況還是會慢慢變差。 于是有一些老人的家屬便紛紛打來電話,讓其他老人幫忙勸勸自己的父母,趕緊搬離養老院到城里住在孩子們的身邊,讓這些老人能夠接受更好的救治。

其中就有一位叫做徐鳳英的老婆婆,她表示自己很喜歡這種抱團養老的方式。因為有人陪她說話,還有人帶她到周邊散步旅游,覺得這種生活方式要比自己待在兒女身邊更加愜意。

在徐鳳英老人的家中,兒女們都太忙了,沒有人能夠給她足夠的關愛,所以她表示自己就算是死也要留在慈州養老院里。

但是徐鳳英老太太的身體并不好,她在一次下雨上廁所時還猛地滑了一跤,這就加重了她的病情。于是老人的孩子們怎麼也不能同意老太太繼續留在慈州養老院了,他們將老人接走后,慈州養老院的床鋪又空出來了一個。

直到2017年,葛龍村132號就只剩下了浦逸敏一人。這個當初活動的發起人,就連自己的老伴也因為病情加重而離開了人世。

七:處理好老屋是最后的愿望。

如今的浦逸敏只是想考慮好養老院的處置問題,她覺得如果自己沒能夠把這所房子用好,那就交給其他人來發揮更大的價值。

于是她便聯系了上海嘉定區外港鎮黨委書記李雪...經過社會的多方面幫助,這所養老院會在上海市各界力量的幫助下繼續操辦下去,也會有大筆社會捐款來幫助老房屋進行整修,也會再加上一些養老新設備、比如說可以閱讀書籍的報刊亭,還有電腦室等等,工程預計是在2021年能完全竣工并投入使用。

但要知道在2017年時,這棟2層樓的養老小房根據市場價值預估,已經將近500萬元人民幣

但是浦逸敏老人表示房子能賣多少錢對她來講沒有任何意義,只要房子能夠幫助到更多人,那房子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截止2021年國家統計局曝光的數據來看,我國就已經處于輕度的老齡化階段了。 2021年5月17日,經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全部人口中60歲以上的公民人數,已經占到了18.7%。

而衡量一個社會是否進入老齡化的標準,就是某地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數量的比重要是超過了10%,那就是進入 老齡化社會。但是不超過20%,就是輕度老齡化。不超過30%,就是中度老齡化。可要是超過了30%,那就是重度老齡化階段。

可見,關于養老在當下看來的確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了。那麼關于人老之后,您想要過哪種養老生活,您又有怎樣的看法和意見呢?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