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會這樣看待一場戰役:一方布置天羅地網般的戰略,另一方死守孤城;一方動員萬眾,另一方寡不敵眾;一方攻堅數日,另一方持續反擊。試問,這似乎是力量懸殊的較量,似乎注定只有單方的勝利,但真實的結果又是否如此?
四萬英勇的蜀兵,二十余日圍攻,竟不能攻下區區一座小城,不得不空手而歸。這究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還是守軍指揮的英明?我們不得不深思。
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萌發北伐中原的雄心壯志。經過前幾次北伐得失的教訓,這一次,他繞開了主要交通要道,避開魏軍防線的重點關口,改道選擇了崎嶇難行的金牛道,希望以奇襲戰術突破魏軍防線,直取要地陳倉。
此次北伐軍勢浩大,共有步騎四萬之眾。但為求行軍速度,諸葛亮嚴令士兵輕裝上陣,只攜帶必要的糧草和武器。行軍期間全軍噤聲以求隱秘,連煙塵也不得揚起。白天,軍隊藏身山谷叢林;夜晚,則迅速行軍以爭取時間。經過數日跋涉,大軍終于抵達陳倉城下。
然而,他們并不知道,這座看似孤立無援的小城,早已做好了充分的防守準備。 城池防守的總指揮官郝昭遠非等閑之輩。他深諳用兵之道,在接獲敵軍來襲的警報后,立即采取行動,以一千兵力固守城池,堅決進行反擊。
郝昭精心部署,將城墻每一處都防守得密不透風。他還練就了一支勁弩手和投石手,準備對敵人進行疾射和拋擲。城墻上設置了木柵欄,可防止敵人直接接近。城內的軍械廠日夜趕制武器,確保軍資供給。
郝昭本人也在城頭巡視,寸步不離,只為守衛這最后一道屏障。
金色的夕陽灑滿陳倉城頭。諸葛亮帶領大軍至城下約一里處扎營安寨,遠遠地審視著城池的防御工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