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三藩之亂是除天平天國運動之外另一個對清朝起到了顛覆性作用的軍事對抗。
按照當時的統計和分析來看,三藩兵力是清軍的兩倍,且占據了半壁江山,再加上康熙親政不久,根基未穩定,剃發易服等民族矛盾仍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清朝處于絕對劣勢,應該是三藩獲得勝利才對,可最后怎麼就失敗了?
首先三藩的兵力高于清朝兩倍,這并不是吹牛。
從《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吳三桂不過區區5萬人,耿精忠手下有15萬,而尚可喜也有10萬兵馬。加起來也就30萬人。而清朝則有45萬人之眾,表面上看似乎清朝的兵力和實力更加雄厚。
其實不能這麼計算,清朝的45萬軍隊中有10萬邊防軍,有11萬京師拱衛的軍隊,還有一些地方軍。
七七八八減去之后,能夠參與作戰的軍隊最多也就15萬人。
我們看三藩之亂開始之初,康熙只派了7萬軍隊參戰。就這7萬人,還是從蒙古科爾沁以及察哈爾部調集而來,再加上自己的滿八旗才勉強湊夠7萬人。
反觀三藩聯軍,吳三桂手下有5萬關寧鐵騎,此外他的部將王輔臣、李本深以及吳之茂,分別是山西提督、貴州提督以及四川總兵。若這些兵力加起來,吳三桂的軍隊人數已經達到了10萬之眾。
吳三桂的軍隊人多也就罷了,戰斗力還爆表。面對清朝戰斗力最強的滿八旗軍,吳三桂一氣呵成,直接將其打到了長江防守線上。只要再進一步突破長江防線,清朝剩下的半壁江山唾手可得。
其實此時最讓清朝頭疼的不僅是吳三桂的軍隊,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可喜、廣西的孫延齡、羅森、鄭蛟麟等、四川的吳之茂、陜西的王輔臣,甚至部分蒙古部落也加入其中,出現了全面反叛的危急局面。
當時的清朝國土面積不過600萬,西藏、新疆、青海、內外蒙古以及甘肅等西部地區還未納入版圖,而三藩聯軍反叛之后直接占據了半壁江山。
在這種情勢之下,清朝似乎陷入了必敗的地步。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