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社會里,人口是第一生產力。人多,就能生產糧食,人多,打仗就有優勢,這是封建王朝發展的準則。
因此,我們在了解古代歷史的時候,經常會用到人口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
而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人口的數量卻是歷朝歷代中最多的。
在短短百年的時間里,清朝人口就從7千萬迅速增長到了4億,占據了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很多人十分好奇,清朝的這種爆炸式增長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民以食為天,糧食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無論在什麼朝代,糧食的產量高低都與人口的數量是呈正比的。
清朝時期,雖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清政府還是留下了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很多海外的糧食種子就此傳入了當時的中國。
據書中記載,馬鈴薯,洋蔥和番木瓜等農作物,就是清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它們的到來改變了中國糧食種類結構單一的局面,推動了當時的農業技術發展。
這些農作物具有耐災,高產的特點,深受農民百姓的喜愛,所以在中國被大規模推廣。
尤其是馬鈴薯和玉米這兩種糧食,既可以作為蔬菜,又可以作為主食,大大緩解了當時糧食短缺的問題,養活了一大批人口。
隨著這些優質農作物,逐漸推廣開來,清朝時期的農作物產量與前朝相比,翻了好幾倍。
越來越多的百姓在填飽肚子之余,還能留下很多糧食作為來年的食物,人們再也不用擔心生了孩子養不活的問題了。
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保證的前提下,人們的生育意愿,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所以清朝時期的人口數會有大幅度的增長。
另外,農業稅也是中國古代政府資金的主要來源,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人口稅。
人口稅,顧名思義,就是按照人口數量來收稅,不管有多少土地,有多少錢財,有幾個人就收幾個人的稅。
如果你是一個家纏萬貫的地主老爺,家中要是有六口人,就收你六口人的稅,可你要是一個身無分文的貧苦百姓,家中要是有六口人,依然要收你六口人的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