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熟讀三國史料和小說的讀者諸君,當然一眼就看出這首詩贊美的是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趙云趙子龍。
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演義中,趙云都是五德俱全的完美之將,不管五德指的是仁、義、禮、智、信,還是溫、良、恭、儉、讓,抑或是智、信、仁、勇、嚴,趙云都符合標準。
趙云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來投,并幫劉備悄悄組建了第一支騎兵部隊,在劉備麾下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荊州留營司馬、翊軍將軍,劉禪繼位后晉升中護軍、征南將軍、鎮東將軍,封永昌亭侯——趙云受封永昌亭侯的時候,魏延也受封都亭侯。
熟悉古代官爵制度的都知道:中護軍主管全軍將領升降考評,名號亭侯比都亭侯高半格,這說明趙云并非少數人所說的大保鏢。
趙云劉備集團首任牙門將軍,魏延是第二任,趙云的次子似乎是第三任(牙門將)。牙門將軍是禁衛軍司令,常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不僅要具備過人的勇武,還要有出色的軍事謀略,非文武雙全者不能擔任。
太過完美的人往往會遭人嫉妒甚至詆毀,這也很好理解——有些人就見不得別人好,用踩好人來刷存在感的人,任何時代都不少見,杜甫曾經寫詩斥責這種噴子:「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趙云流芳千古,并因此衍生了很多慷慨悲壯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趙云臨終前大喊三聲,諸葛亮聽到后哭著癱倒在地。
趙云臨終前大喊三聲,當然不見于《三國志》,也不見于《云別傳》,甚至也不見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對趙云辭世一事的描寫是這樣的: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吾去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后主聞云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于亂軍之中矣!’」
趙廣趙統向諸葛亮報告噩耗的時候,并沒有說父親臨終有何遺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