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英勇仁義,但在他的傳世事跡中,有一個令人唏噓的失誤久為人津津樂道——那就是他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卻與一位隱士高人失之交臂。這個巨大的謬誤,似乎揭開了歷史的一段惋惜之幕。
本文將深入研究劉備一生中這個最大的失誤,揭示背后的原因以及錯失的機遇。透過歷史的追溯,我們將還原劉備請諸葛亮的歷程,深入解析他為何錯過了一位隱士高人。
一同穿越時光,我們將感受這個悲壯故事中劉備的失策和錯失的機緣,探討這個歷史插曲如何影響了整個三國時代的走向。透過深度解讀,或許能更全面地理解劉備一生中這個令人惋惜的決策,以及這段歷史如何在後來的傳說中流傳下來。
司馬徽,字子騫,東漢大儒,以博學多聞著稱,精通兵法,又通音律、奇門遁甲,有「水鏡先生」的美譽。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徽卻隱居深山,不問世事,連劉表前來招攬也不為所動。
公元197年冬,劉備在徐州敗北,狼狽遠逃,路過荊州襄陽,渡過檀溪,來到一個牧民家中。這牧民竟一眼認出劉備,馬上請他進屋。原來這牧民就是司馬徽的門人。
司馬徽見劉備滿臉塵土,神色憔悴,便端茶讓其歇息。片刻,司馬徽開口問道:「備得與聞子論之否?」劉備心有戚戚,搖頭嘆道:「寡人薄命多舛,今日亦當匹夫而已。」
司馬徽輕笑說:「君才堪錄用,為何不遇呢?」語氣中透著惋惜。劉備聽后大為詫異,自認身邊已有蔡瑁、張飛、趙云等文武將相輔佐。司馬徽冷不丁道:「武夫耳,安知濟時?白面書生耳,安知經綸?」他這番話直指劉備麾下皆無能之輩。
劉備恍然大悟,正色回應道:「吾昔見山東老生們,都言今日英雄盡在此間,寡人亦信其話。」司馬徽搖頭道:「人才無遠近,十室一邑,必有忠信。」這話的深意是,真正的奇才就在身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