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最牛釘子戶」變身成「網紅」,僅9坪小房漫天要價6600萬「不給就不搬」大橋被迫「劈叉」屋主卻連連叫屈

Cola 2022/11/14

大陸廣州環島路海珠涌大橋正式建成開通!網友發現橋中間保留了一處民房,被雙向車道環形包圍,從航拍鏡頭下看形似一只眼睛,網友戲稱為「海珠之眼」,并一度上了熱搜。

于是這家人家徹底火了,并被稱為「最牛釘子戶」!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屋主不愿意搬離呢?

據報道,廣州環島路海珠涌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后,從琶洲到太古倉的18.9公里的斷頭路正式被打通。

這所「嵌在」大橋中央,被網友戲稱為「海珠之眼」的房子,就是位于革新路海傍外街16號部分沒拆掉的舊房子。「海珠之眼」火了之后成了新的網紅地,很快引來了市民的圍觀,人們紛紛拍照打卡留念!

從橋上往下看,橋中的房屋是一棟使用已久且顯殘舊的磚混結構平房,目測不到9坪,算上門前的空地,整個凹位面積約30坪,南往北的橋下,還有一處橋洞,可直接到達舊屋的正門口。

記者看到,雖然是白天,但舊屋房門緊閉,側面的窗戶也用雨傘圍蔽了起來,但通過門口晾曬的衣服,以及透過窗戶縫隙傳出來的燈光可以判斷,屋內有人居住。

而據附近居民稱,因為征遷問題,屋主和相關部門并沒有就補償問題談攏。最終,相關部門放棄談判,更改橋梁設計,把路面做高,直接繞過屋主的房子,并為屋主保留進出的入口。

現場:圍觀者擠滿「釘子戶」門前

8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了現場,雖然下著雨,但專程過來「打卡」、圍觀的街坊并不少,他們一邊隔著花基和它合影,一邊議論紛紛:「到底為什麼不搬走,住得下去嗎?」

「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就是專門過來看一下。」記者注意到,和程女士一樣,到現場圍觀的人,大部分都是抱著獵奇的心態,拍完照就迅速離開,但也有人為了前來「尋究真相」,跑到屋主的門前,嘗試敲門詢問。

有人猜測,有人指責,一時間,屋主門前的人群中傳出各種聲音。然而面對門外的喧鬧,屋子里一片安靜。

屋主:網上報道不實

「這個位置,很不安全。」圍觀群中,除了獵奇和猜疑,也有人對屋主的處境表示擔憂。

圍觀的街坊何先生認為,屋主的房屋所處位置不佳,比橋面低,存在水浸的隱患。或者如果橋面有車失控,很容易造成意外事故。「即使沒有事故發生,每天在頭頂經過的車流噪音,以及附近街坊目光,均會給屋內的住客帶來極大困擾。」

「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面對連續幾天,不斷有陌生人前來打卡圍觀,屋主的鄰居十分不解,他告訴記者,從3號下午開始,就陸續有人「到訪」,有時候人群的「喧鬧」持續到深夜。「前兩天他們(屋主)還出來爭辯幾句,現在都不敢出門了,一家5口人,還有小孩,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

該鄰居告訴記者,據他了解,屋主的情況并非像網傳的「漫天要價」,只是在搬遷分房的時,屋主和征拆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也就是分到新房后,屋主對房屋的地點和朝向不滿。」

面對眾人圍觀,屋主梁女士顯得很無奈。她告訴記者,從3日開始,就不斷有人過來,「他們喜歡來,我也阻止不了,如果說現在我有什麼訴求,就是讓這些人不要再來圍觀打擾」。

梁女士剛見到記者時,一直強調網上的報道是不真實的。她說:「之前來了幾班人了,講到我都不想再講,我到現在都還沒吃早飯。」在記者再三詢問下,梁女士才開口說自己不愿搬遷的緣由。她說,自己不搬走不是為了錢,「我們要的是房子,但是政府官員沒有房源給我們」。

據梁女士介紹,十年前,政府帶她看過一次房子,在海珠區革新路的鳳安花園,但她稱,屋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三尖八角」。但在廣東,「三尖八角」的房子是大忌諱。梁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家小朋友一進去就說,寧愿住自己家里也不愿意住那里。」

上個月,政府要她搬到寶崗大道,梁女士沒同意。她說:「屋子對著醫院的太平間,我寧愿住在這里,也不愿意對著死人。十年前和十年后就看了兩間房而已。」

面對網絡熱議,梁女士稱這壓不倒自己,「那麼多人圍觀討論,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十年的毅力」。

梁女士表示,自己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不是蠻不講理。她說:「如果我是貪圖富貴,早就走了,政府來,我也愿意去協商。要是合適的話,我們就走吧。如果政府不征,我也沒問題。」

海珠區住建局:提供過不同地段不同朝向、交通便利的房源

該局稱,自從啟動征拆工作以來,相關部門和街道一直與業主協商溝通,宣傳解讀征拆工作,詳細講解拆遷的補償標準,并且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供業主參考。置換房源提供了位于革新路、寶崗大道、新港中路等不同地段不同朝向、交通便利的房源供業主選擇,但一直沒能達成共識。

該局稱,最終,在確保海傍外街22號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橋梁建設繞開了該處的征拆節點,并在橋下為該住戶保留了出入通道,實現了橋梁的正常開通,今后相關部門將繼續保持和該業主溝通協商,爭取盡早達成共識。

專家:有損城市公共利益,「讓步」是社會文明進步體現

網絡上,關于橋眼內的「釘子戶」,網友爭得火熱。

不少網友直指屋主「自私」,認為留在馬路中央的屋子有礙觀瞻,影響了整條道路的規劃建設,甚至有人認為,應該想辦法將屋主遷出,「按大家賠償標準,原本一條橋的直路,多美觀,最后被迫無奈搞成這樣。」

也有人對于施工方的選擇表示認同,既尊重私有財產也體現了人文關懷,「不強拆,是社會管理部門進步的體現,值得表揚!」「辦法總比困難多,你不走我就自己架著走,挺好的。」

還有熱心的網友為房主支招,建議房主改建成民宿、宵夜攤,會火。

因屋繞道,并非廣州歷史首次。早在2015年1月,廣州洲頭咀隧道通車,一棟樓房兩三戶拒絕接受搬遷賠償,堅守成為「釘子戶」。這棟8層高樓房屹立在立交橋的包圍圈中,形成「圈中樓」,當年火速爆紅,成為圍觀「景點」。

5年后,海珠涌大橋同樣出現類似情況,房子「直插」大橋路中央,繞過「釘子戶」而建。

對于城市中出現的「橋中樓」的奇觀,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從城市具體發展來看,確實對城市公共利益造成損害,橋梁繞道建設,影響城市景觀。此外,對通行該橋的車主而言,消耗的油費也是長年累月增加。

「然而,從巨觀角度而言,表明中國法治建設、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高。」胡剛認為,政府和老百姓在法治框架下是平等的。當拆遷和城市建設發展產生矛盾,雙方可協商,在無法協商的情況下不強拆,建設的橋可以繞道。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