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貴州遵義修水庫的時候,挖出了南宋的一座土坑墓。
屬于是標準的一墓兩坑,本以為土坑是平民使用的墓葬,可墓主人的棺槨奢華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連棺材釘,都是用黃金和白銀打造而成。
墓主人的身份大有來頭,乃是南宋末年,抗擊蒙古的貴州大英雄,生前曾經帶著五千地方軍隊,打退了蒙古大軍,解了南宋危局。
那被稱之為天下第一的草原鐵騎,卻敗給了貴州的土司首領,若非史料記載詳細,真猶如玄幻小說……
而本篇文章要帶來的內容,便是南宋驍將名震天下,為何卻使用了低級土坑墓?
關于此事的詳細經過,要從中國古代的土司制度說起,乃是皇權治理的一項偉大發明。
主要是因為,央王朝一般位于中原地帶,從地理上說,越是遠離中原,國家權利也就越是薄弱。
以古代的社會生產力,中原也就無法掌控偏遠地區,很難將權利延伸到邊境以及偏僻的大山深處。
就拿貴州這邊來說,山高樹密草木深,皇權如何治理這里?也就成了一個難題……
為了讓權利下放到基層,所以中央王朝就采用「土官管土民」的方案,有點類似于刪減版的封建架構。
直接讓當地的名門望族,來擔任國家的基層官員,管理那些偏遠地區的國土。
只要政績出眾,獲得了轄區老百姓的認可,土司的官位居然能世襲,也就是說父親能把官位傳給兒子。
乍一聽這是開歷史倒車,封建反轉了皇權官僚制度,可實際上對于那些偏遠山區來說,恰恰是一種進步,保證了皇權的滲透。
如果一旦發生戰爭,土司要無條件地支援國家軍隊,職責跟地方軍政官吏一模一樣。
類似的制度,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例如貴州遵義地區的楊氏家族,便是土司制度當中的典型代表。
楊氏家族前后七百多年的時間里,在遵義的播州地區,傳承了至少三十位土司。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