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這幾天,一條新聞成了很多人爭論的焦點。
有位女子,將自己家里的車庫裝修好后,讓婆婆住了進去。
他們自己,住在樓上寬敞的單元房內。
只看這個新聞題目,好多人肯定覺得這個兒媳婦不孝順,自己住寬敞明亮的新房,讓年邁的老人住地下室的車庫。
可仔細看了新聞中的照片后,我發現事情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復雜。
雖然是車庫改造的房間,可里面裝修齊全溫馨,臥室、洗手間、廚房一應俱全。
老人除了可以在里面睡覺,還有自己的小廚房,兒媳婦貼心地給老人安裝了抽風設備,還特意開了一扇窗戶。
地方雖然不大,但是算得上干凈整潔、溫馨舒服,基本的生活、休息需求都考慮了進去。
而且,兒子和兒媳婦就住在樓上,如果有事情可以馬上下來幫忙,互相照應還不互相打擾。
可裝修畫面曝光后,還是有很多人開始譴責老人的兒子和兒媳婦:
老人辛苦了一輩子,老了連個房子也住不進去,只能睡在車庫里,太不像話了。
為什麼兒子和兒媳婦不住車庫?
因為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改造再好的車庫,還是車庫,替代不了正式的房子。
自己住舒服的單元房,讓老人睡車庫,就是不孝順的表現。
02如果這個故事的版本,源于婆媳矛盾,兒媳婦嫌棄婆婆,讓婆婆住進車庫,這種做法應該被大家譴責。
可現實呢?新聞中的兒媳婦和婆婆相處關系不錯,兒媳婦的這個決定充分尊重了婆婆的意見,雙方都沒有分歧的情況下,才開始動工。
從畫面的裝修效果來看,兒媳婦對車庫的改造真的很用心,完全沒有應付了事的樣子。
這種處理方式,對于在城里買房但家里沒有多余房間,或者老人不想和子女同住的人來說,真的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解決辦法。
父母年紀大了,住在離孩子最近的地方,有個頭痛腦熱可以隨時照顧。
年輕人喜歡自由,老人喜歡清靜,生活方式、作息習慣,甚至飲食習慣都有很多差異,分開住可以無形中消滅很多家庭矛盾。
而且,對于年齡越來越大的父母而言,樓上樓下來回跑的日子,也是他們不想面對的困境。
很多進城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閑聊中都會抱怨住樓房的各種麻煩事。尤其是一些常年生活在農村的老人,更加不習慣住樓房。
車庫的位置就在一樓,老人進出方便,還有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可以幫他們免去很多異鄉生活的不適感。
老人忙完了照顧子女的事情后,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做些喜歡的事情,或者約上幾個好友坐下來聊天,或者早早躺下休息,或者清晨很早出門散散步······
在這個自由空間中,老人做了很多讓自己放松的事,還沒有打擾到子女。
這樣的相處模式,孩子們不會覺得老人麻煩,老人也不會覺得處處受到約束和限制。
03子女有孝心,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想把年邁的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生活的想法,也是好事。
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都是自私的利己主義動物,在自己的舒適圈被破壞或者受到打擾時,都會產生潛在的攻擊意識。
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時間長了還會有各種矛盾,何況成家后的子女,還會帶來兒媳婦、女婿、孩子等各種未知的角色。
初見都很歡喜,時間久了,一些累積的生活矛盾就會頻繁爆發,如果再遇上情商不高的子女,家庭大戰一觸即發。
所以,孝順并不是一定要和父母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凡事能想到父母,遇事多照顧父母,就是對老人最好的回報。
網上有一句話叫「老人和子女最好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我覺得說得很對。
這個一碗湯的距離,不僅是居住空間上的距離,還包括心靈上的距離。
人老之后,別總想著霸占子女的一切,要學會放手。
子女長大后,也別總想著讓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要學會尊重他們的選擇。
所以妳懂了嗎,孝順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讓老人住車庫也不代表不孝順。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孝順的方式。
只要老人和子女都滿意,就是最好的結局。
對于這種做法,妳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