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空城計一開場,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之上聞香撫琴,城樓下城門大開,還有幾個小廝在清掃街道。這種悠然自得的場景讓人很自然地放松了下來。
當司馬懿帶領十五萬大軍風塵仆仆地趕到后,司馬懿不自覺地四處觀察。他是來追殺蜀軍的,可不是來聽曲的,不過這樣的幽靜卻讓他心里發毛,難道這是請君入甕?
其實這個時候拼的就是細節,諸葛亮知道城中都是老弱病殘,只要敵軍沖入,他們的下場將無比凄慘,因此這個時候做得越是細致,成功脫險的幾率就越高。
司馬懿心細如發,是一個和諸葛亮旗鼓相當的人,想要騙到他就必須使用非常手段。這不,他身邊安排的兩個書童,就成為了他最大的疑兵。
其實諸葛亮遭遇這場劫難都怪他自己。
在劉備集團剛入益州的時候,一位年輕的謀士馬謖以荊州從事的身份進入益州,此后一直擔任縣令或者太守的職務。
這個人非常善于紙上談兵,後來被諸葛亮看中并提拔為參軍。
不過馬謖這樣滿口空談卻并不務實之人,讓實干家劉備非常反感,因此劉備一直反對諸葛亮重用馬謖,甚至在臨終前千叮萬囑。
奈何諸葛亮一意孤行,最終在初次北伐時讓馬謖據守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街亭。接下來的事情不必多說,馬謖在街亭決策失誤,最終大敗,給了司馬懿反制的機會。
隨后司馬懿乘勝追擊帶領15萬精銳一路追擊來到了西城。
此時諸葛亮就在西城,只要他的決策出現任何的偏差,下場必然凄慘無比。
其實諸葛亮此時也悔恨不已,他不該偏執己見不聽劉備的意見,非要重用馬謖,如今不僅北伐大計滿盤皆輸,連自己的性命都在朝夕之間。
那麼接下來擺在諸葛亮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第一是棄城逃亡。第二則是固守到底。
不過這兩條路也都是絕路,若棄城逃亡,按照諸葛自己的話來說:
「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若是固守,城中2500人,哪里是司馬懿15萬大軍的對手。
然而任何問題在天才的面前總有第三條路,他依靠自己驚為天人的智謀布下疑陣,大名鼎鼎的《空城計》就這樣誕生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