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是歷史遺落的碎片,撿拾起來可以拼湊過去生活的大概面貌。小編整理了7張晚清老照片,一起去感受彼時的點點滴滴。
西苑南門寶月樓。
這張照片從西苑南海的北岸向南拍攝,記錄的是難得一見的寶月樓背面景觀和南海的冬季風光。相傳寶月樓是乾隆皇帝為討得香妃的歡心而建,建成後臨水賞月美不勝收,頗有月中廣寒宮的意境,所以命名為寶月樓,1913年以後改稱新華門。
1900年,北京永定門。
永定門是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寓「永遠安定」之意。
庚子事變期間,清軍在此與英軍展開爭奪戰,牆體多處中彈,城樓西側屋脊吻獸被毀。
1867年,茶女。
1867年,中國茶商參加巴黎世博會,選派了多名女子充當形象使者。她們穿著華美的服裝(一人襖褲、一人襖裙),「三寸金蓮」若隱若現,具備了當時中國女性的典型特徵,被視為美女的代表。
在大運河上捕魚。
經過專門的訓練,鸕鷀能幫助漁民捕魚,這是一門傳承千年的技藝。下河捕魚前,要用草繩紮住鸕鷀脖子,防止鸕鷀把捕獲的大魚吃進肚子。
廣州,千金小姐出行。
一個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纏著小腳,穿著華麗的衣服,坐轎子出行。轎子旁邊還有一位丫鬟貼身伺候著,隨轎步行,她沒有裹腳,也沒有穿鞋。廣東婦女纏足情況不同于北方,吳震方在《嶺南雜記》一書中記載:「嶺南婦女多不纏足,其大家富室閨閣則纏之,奴婢俱赤足行市中,下等之家女子纏足則詬厲之,以為良賤之別。
」
礦井。
這張照片可能拍攝的是開灤煤礦的生產場景。晚清時期,以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採用官督商辦的形式,開辦了一批新式工礦企業。這些企業由商人出資參股,清朝官府派人管理,使用西方的先進設備,甚至雇傭了西方技術人員。這種做法促進了清朝近代化的進程,但因「官督商辦」本身的缺陷,企業運營並不成功,最終改為官辦,或商辦。
粵漢鐵路修築工地。
粵漢鐵路是連接廣州與武昌的一條大動脈,1900年動工,因缺錢、路權紛爭等問題,到清朝滅亡時仍未修好。
事實上,直到1936年才全線通車,可謂歷盡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