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的一天,內蒙索倫屯子有一對姓李的夫婦在洮兒河挖取沙石輔料,突然鐵鍬帶出了一塊帶有圓孔的金屬牌,男人將它帶回了家。
十年之后,一位叫烏力岡來李家做客,無意中看到了這塊金屬牌。他仔細擦拭后,他發現金屬牌上有許多他從來也沒有見過的文字。
其中兩個字和他家中的一幅成吉思汗畫像牌上面的兩個字極其相似。
烏力剛便悄悄告訴老李,這塊金屬牌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隨身物品,是件無價之寶。
從此,老李將這塊金屬牌小心翼翼地用紅布包好壓在了箱底。
1996年的冬天,老李生命走到了盡頭,彌留之際將金牌鄭重其事地交給了兒子李獻功。
但在李獻功的印象中古董是不值錢的東西,所以將金屬牌隨意地丟在自家的地窖里。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三年后,李獻功做生意血本無歸,且債務纏身。
一天,苦悶的李獻功在清理地窖的時候發現了三年前丟下的那塊金屬牌,猶如多年未見的老朋友,李獻功輕輕擦掉上面的塵土,頓時散發出熠熠光輝,突然,在腦海中一個巨大的疑惑產生了。
一塊普通的金屬牌在陰冷潮濕的地窖里,經過三年時間恐怕早已是銹跡斑斑,可他手中的這塊牌子為什麼會沒有一點生銹的樣子呢?
它難道是一塊金牌?這麼大的一塊金牌得值多少錢呢?這些錢應該可以把他欠下的債還上了吧?
李獻功無法按捺內心的狂喜,他決定托朋友將這塊牌子帶到外面找人鑒定。
一個月后失望的消息傳來,他的朋友說沒有人能夠鑒定。
李獻功不甘心,幾天后他找到看了收藏家劉振春。
劉振春看過后,感覺金屬牌絕非凡品,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于是,他不得不求助另一位收藏專家張國林。
張國林仔細驗看后,認為這極有可能是一塊「金牌」。為了能證實自己的判斷,對這塊牌子做了成分分析。
結果表明含金量48%,銀元素為46%。
這塊金牌巧妙地利用金銀各一半的組合讓它的強度和耐折強度提高到了純金的4.5倍。
張國林認定這是一件極其難得的收藏珍品,打算與劉振春出價16000元合伙買下這塊金牌。
可是當劉振春用放大鏡再一次認真驗看時,不由得驚出了一身冷汗。就在金牌圓環內側刻著一排簡體文字:「張字九十六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