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世時,威武不已。去世后,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如此特別罕見的帝王合葬陵,自然是盜墓賊眼中的肥肉。
千百年來,盜墓賊一直對乾陵鍥而不舍。一代代、一批批的盜墓賊前赴后繼,派萬人挖,用炸藥炸,但最終的結果不是挖不動,就是繳械投降,不敢繼續盜墓。這是有何原因呢?原來這一切都是拜這個人所賜。
整個武則天墓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整個陵墓氣勢雄偉,很是壯觀。
皇城,是雙重城垣的建筑風格,分為內城和外城。這樣風格十分罕見,在唐代帝王陵墓中還是首次發現。內城以內,相當于宮城,設置了4門,東面為青龍門,南面為朱雀門,西面為白虎門,北面為玄武門。
在內城外還有一座與內城大致平行的,是為外城。外城以內,列置了很多巨型石像,相當于百官衙署。陵園東南部還有17座的陪葬墓,相當于臣民居住的外郭城。
而武則天墓的地宮更是堅固無比。整個墓室是埋在梁山的山體內部,通過在半山腰打洞的方式建造的。這樣方式就是為了防止盜墓賊的入侵。就算盜墓賊想要放棄墓道,另辟蹊徑通過打洞潛入地宮都難。
當時建造地宮的時候,從山里挖出來的碎石,都是運到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才準丟棄。盜墓賊想憑借碎石來順藤摸瓜都難。整個墓室建造完成后,又把墓道口周圍的環境恢復成原樣,讓人看不出任何的蛛絲馬跡。
地宮的墓道口經過了特殊處理,設計得十分周密。墓道被2000余條石條封砌住。而石條間是用鐵棍進行牽拉的,又用白鐵澆筑縫隙,讓2000多條石條融為一體。
這樣里「三層外三層」的地上建筑結構對于盜墓賊來說,就像進入了迷宮。等摸清了門道,才會發覺離地宮還遠著。就算找到了地宮入口,堅不可摧的墓道,也會讓盜墓賊無從下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