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末代皇帝》里有這樣一個鏡頭:太陽已近西下,橘紅色的光線不見溫暖,反而顯出一絲悲涼。就是在這樣的時候,頭髮已經斑白的溥儀買了票,進了故宮。
此時的故宮沒有什麼游客,他佝僂著身子,偷偷進了太和殿。繞過阻擋的紅繩,他在金碧輝煌的龍椅下翻出了一個已顯破敗的盒子。那是他藏了幾十年的「寶貝」蟋蟀罐子,拿著罐子的溥儀想得很高興,很興奮。
一個蟋蟀罐子有什麼珍貴的呢?曾今坐擁天下,見過無數奇珍異寶的皇帝,怎麼就對這個褪了色的蟋蟀罐子情有獨鐘呢?難道是斗蟋蟀有什麼叫人欲罷不能的魔力嗎?
蟋蟀,又稱作促織,秋季的百余日里正是它們破土而出、精力旺盛的時候。而斗蟋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古人其實很有雅興。它們愛好賞菊,愛好品茶,也愛好聽促織鳴叫,到後來甚至開發出了斗蟋蟀這個娛樂活動。
顧名思義,「斗蟋蟀」就是兩只蟋蟀之間相互比較,選出優勝者。這個比較可不僅僅是看哪一只蟋蟀長得好看,長得強壯,而是要這倆個小家伙「真刀實劍」得來一場,雖不見血,但也是一場激烈的搏擊。
搏擊的場地一般是在小巧的罐子或者盆子里,但也不完全如此。稍微不講究些的,甚至直接在空地上就開始比賽了。
在農村的秋日里,經常會看到孩童斗促織的場景:兩個才扎了小辮子的小男孩蹲在地上,目不轉睛的看著地上相互撕打的蟋蟀,周圍圍了一圈看熱鬧的同齡孩子。更有甚者,到了晚上還會點著燈來一較高下。
葉紹翁《夜書所見》里就說,「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引得人夜晚還要來上一局的斗蟋蟀,和今天多姿多彩的娛樂項目相比確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它的歷史可是十分悠久的,我們中國人最少斗了上千年的蟋蟀。
秋斗歷史
斗蟋蟀,也就是秋斗,具體是什麼朝代興起的已經無從考究了。但是在唐朝斗蟋蟀已經流行開來了。那時斗蟋蟀還主要是有錢有權的上層人物們才會做得閑時娛樂。到了宋代,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市民階層興起,斗蟋蟀也從權貴們的游戲變成了大街小巷都可見的娛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