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
在我國的古代,完全和平的時期很少,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戰爭階段,因此也涌現出很多的能人異士,為了在戰爭中脫穎而出,大部分的家族都會要求年輕子弟從小學習兵法,但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不能隨機應變,很有可能變成第二個趙括。
但能夠隨機應變的人也不在少數,雖然司馬家在完成奪權后,西晉很快被滅,但不得不說司馬家的教育水平非常高,在歷史中名氣不大的司馬家后人司馬楚之,也是一位十分優秀的軍事家。
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紛飛,經過多年的角逐,曹魏政權終于完成了多年來的夢想,統一了三國,但可惜的是,在曹魏的背后還有一個蓄謀已久的司馬懿,司馬家不費一兵一卒就完成了改朝換代,西晉出現在了歷史當中。
遺憾的是,西晉也沒有堅持太長的時間,因為西晉出現建立在向士族妥協的基礎上,所以西晉皇室并不是西晉唯一的主宰,在司馬炎死后,西晉很快就陷入了內亂,最終被匈奴所滅,中原地區進入了有史以來最混亂的時代。
雖然西晉被滅,司馬家族遭到了血洗,但幸運的是,司馬家還有一個后人逃出了生天,這個人就是北魏政權中大名鼎鼎的司馬楚之,為了給家族完成復仇,司馬楚之選擇忍辱負重,投靠了當時的強國北魏。
對于司馬楚之的到來,北魏皇帝自然舉雙手歡迎,要知道司馬楚之在司馬家族的教育之下早已青出于藍,文韜武略樣樣不差,內政外交、帶兵打仗,任何事交給司馬楚之都可以順利完成,于是北魏皇帝開始重用司馬楚之,并在他的幫助下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壯舉。
在完成統一北方之后,北魏很快就將目光放在了死敵柔然的身上,多年來,柔然一直在挑釁北魏,雙方早已成為死敵,只有一方的滅亡才能解決仇恨,于是北魏皇帝便決定親自帶兵攻打柔然,而司馬楚之同樣肩負起一個重要的任務:運送糧草。
在冷兵器時代,真正決定戰斗結果的其實是糧草,也就是后方的補給,酒足飯飽的2萬士兵,可以輕松擊敗忍饑挨餓的十萬大軍,由此可見司馬楚之當時的壓力有多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