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朝,最先浮現在腦海當中的是清朝的興衰還是屈辱的近代史?或是清朝人腦后的辮子?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歷經諸多戰爭后,清朝走向了滅亡。
雖然清朝的滅亡沾染恥辱的,但是走向衰敗的同時也將文明開化引入了中國。
鴉片戰爭后,中國國門被迫打開。隨著諸多仁人志士的救國運動,國人的思想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思想變化的產物最先嶄露頭角的就是服飾和裝扮。
清王朝在逐漸走向衰敗的途中,那象征著王朝興衰的辮子也在眾人的高呼聲中隨著手起刀落消失在了這段悠久的歷史長河中。
象征著清王朝的辮子到底有什麼緣由?會讓清王朝的擁護者有誓死不斷發的決心?又為什麼會被文明開化的國人嗤之以鼻?
熒幕上,一身帥氣裝扮的清朝阿哥瀟灑轉身時不經意間隨之而動的辮子,引得無數觀眾拍手叫好。
濃眉大眼的阿哥在辮子的加持之下更顯英俊,與年輕貌美的女子在冬日的倚梅園浸潤于愛情的滋養中……
這是否是各位對于清朝時期男子裝扮的最初印象?
我猜,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清朝男子留辮子不假,可并非都如同影視劇中的演員的造型一般。
清朝的辮子造型歷經幾個階段的變化。我們最常在影視劇中所見到的是清朝晚期年間的造型。
清朝辮子頭一共歷經三個階段:鼠尾、豬尾、牛尾。
最初的辮子頭稱為鼠尾。顧名思義,就是辮子很小,只留一個銅板孔眼大小的辮子。形狀如同老鼠的尾巴,故稱鼠尾。
當時的人,因為覺得辮子就像是過街老鼠一般所以起名為「金錢鼠尾。」
鼠尾的辮子要將額頭的前半部分和頭頂的頭髮剃光,只剩下后腦勺部分的頭髮進行編織。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