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先生
初識《落花生》一文時,是在許燕吉所著的回憶錄《我是落花生的女兒》一文中,得到契機閱讀。
看著文章的名字便莫名地聯想起飄零的花瓣,實則不然,《落花生》是我國著名作家許地山的散文作品。
而許地山正是影響許燕吉一生的父親,該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描述種花生和摘花生之事。
旨在以生活中的小事,來反襯為人處世的道理,例如做人要低調,不要像暴露在枝頭的果實那般「招搖」。
多學習花生的品格,它本有飽滿的果實,和堅硬的外衣,且富有營養,可總是將「鋒芒」隱藏在泥土里。
比起花紅柳綠的枝頭水果,花生這種常見的農作物,總是能夠得到人們的深刻挖掘和層層「剖析」。
《落花生》許地山
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在現代文學作品當中,時有常見,而促使許地山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細碎一面,則與他的家庭環境有關。
原本在甲午海戰沒有爆發之前,許地山一家在台灣地區生活得十分愜意,當海戰打響之后,台灣就被日本人占領了。
許地山不得不在年幼之時,跟隨家人返回大陸避難,從此便在祖國大陸開啟新的生活。
在那個烽火亂世的年代,每個人都極為艱難地活著,但稍微好一些的家庭,也會支持孩子進私塾讀書。
幼年的許地山雖然歷經戰亂,卻也得到了進私塾的機會,但這一份學業完成得相當困苦。
許地山先生
那時許地山一家十多口人,兄弟姐妹多達八人,原本許氏一家祖輩在台灣居住了數百年之久,也積累了不少家業。
當他們一家來到福建之時,能夠用在生活上的資料并不多,有人建議許地山的父親加入日本籍,這樣就可以拿回自家的財產。
但許地山的父親拒絕了,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詩人,頭可斷,血可流,絕不會入倭寇的陣營。
如此,這樣一大家子在福建省硬撐了十幾年,最終以許地山父親在海外客死他鄉而落敗。
而此時的許地山已經考上了燕京大學,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許地山只好半工半讀,直到畢業留校任教。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