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代戰爭不同,古代作戰更講究參戰雙方人數的對比,以至于「以少勝多」這四個字,在古時仿佛奇跡一般。
這人一多就會出現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古代動不動就多達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大軍,是如何完成如廁的呢?
這一疑問雖然聽起來有些尷尬,但其實卻是一個為大多數軍事家所重視的問題,在許多古代軍事著作中,都有所提及。
比如我國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就曾在其著作《墨子》中,對軍隊廁所的建設,作出了專業的闡述:
「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
這句話中的「井屏」,指代的便是簡易廁所,按照墨子的理論來看,大軍建設廁所,需以五十步為限,相隔如此距離,就要設立一個公廁。
而且,通過「周垣之」這三個字,我們還能認識到,廁所還需要用墻圍起來,并且其坑深度還要達到八尺,用今日度量單位來衡量,也就是一個深達165厘米的大坑。
墨子一番話,在今日看來或許有幾分夸張,但須知墨子此人在古代,其守城所造是相當高的,傳說墨子造的守城器械超過公輸班,后世甚至還專門創造「墨守成規」這一詞,來喻指墨子強大的防守能力。
盡管,墨守成規在后世多是形容刻板,但不可否認的是,「刻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穩定,墨子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因此,墨子所撰寫的軍事理論,還是具備一定權威性的。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按照墨子的布置方式,不僅能讓軍士都有廁可入,還能防止糞便相聚形成大規模的氣味。
同時,一個接近兩米的坑道,還足夠容納一個營軍士的排泄,待大軍開拔后,只需用土進行填埋,便能完成處理,可謂是方便快捷。
之后,當時間來到東漢末年時,三國時期的軍事家諸葛亮,又在這一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新的改動,并被陳壽記錄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
「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
這句話中的「圊溷」,指的便是廁所,也就是說,諸葛亮著重強調了廁所建設的規整,這讓軍隊的后勤建設變得更具規則性,讓營隊的所屬更加明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