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父地母,反清復明」,相信看過《鹿鼎記》的朋友對這句口號一定不會陌生,因為這正是小說中「天地會」的口號。
金庸小說里面的人物和組織都并非全然虛構,而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型,天地會也正是如此。歷史上的天地會也確如小說中一般,組成人員復雜,三教九流都有,但是他們心中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口號中的「反清復明」。
只是,清廷入關以來,施政舉措得當,時間過得越久,老百姓心中對明朝的印象就越淡,反清復明的希望就越渺茫。在這種情況之下,天地會中有的人便放棄了反清復明的理想,同時,他們又不愿生活在清廷的統治之下,于是便前往海外。
然而,誰也沒能想到的是,他們去到海外,竟然聯合當地的一些土著居民建立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面積比日本的兩倍還多,政權時間持續了一百多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 天地會始末
天地會始創于康乾時期,是清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民間秘密組織。
據說天地會的創始者之一,正是鄭成功的手下陳永華,也就是《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師傅陳近南。天地會一經創始便規定以「忠心義氣」為核心信仰,同會之人,哪怕素不相識,也必須相互幫助,因此在民間流傳速度很快,范圍也極廣。
天地會創建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首先是清王朝是異族統治,許多漢人不甘心成為滿族的臣民,一直期盼著恢復明朝的漢人江山。其次就是社會上土地兼并嚴重,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無以為生,只能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其三便是天地會互幫互助的原則吸引了不少社會底層的百姓。
不過天地會由于分布太廣,同時也造成了組織不緊密的弊端,不多久天地會的成員就出現了分化。
部分成員一直堅持在民間秘密活動,活動時間一直持續到了民國時期,并且還衍生出了許多的分支。在太平天國舉旗反清的時候,天帝還曾經率領許多會眾投奔太平天國,一起對付清王朝。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