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富庶的一個朝代,從公元618年,高祖李淵創唐開始,到公元907年朱溫滅唐結束,唐朝以二百八十九年的享國時間穩居歷朝榜首。
然而,自公元755年起,一場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徹底讓強生如斯的大唐王朝走向衰亡覆滅的絕境。
在今后一百年多年內,雖然唐朝依舊茍延殘喘,艱難維系。但藩鎮割據與宦官專權兩大毒瘤,已讓此時的大唐王朝名不副實,已然失去話語權,像一塊朽木般浸泡在時代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然在此過程中,唐王朝第十代君主李適,曾經也欲憑一己之力,艱難地爬出泥沼,重振大唐雄風。可惜只是一場回光返照。
一場特殊的事故,讓李適倒行逆施,轉而成為讓唐王朝徹底走向覆滅的始作俑者。
那麼,他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故事呢?
作為王孫貴胄,李適本該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如果不是之后的那場變故,他即便沒有位列九五,也大抵是一個逍遙快活的「富貴王爺」。
但歷史沒有如果,在他十四歲那年,安祿山與史思明兩員悍將公然叛變了!祖爺爺李隆基帶著摯愛楊玉環跑去了成都,自己也要跟隨家人輾轉奔波,以避禍亂。
很難想象,逃亡路上,凌亂的街市、倒塌的屋舍、羸弱的饑民、累累的白骨……這一番破敗凄慘的景象會給一個十四歲孩子造成多大的心靈創傷,他弄不明白,小時候,父皇經常給他描述的那個萬邦來朝的盛世大唐,怎麼一下子竟成了這般模樣?他更搞不懂,為何好端端的君臣關系非要鬧到劍拔弩張,不可收拾的地步,難道君明臣賢,相互信任真的那麼難嗎?
這樣的日子折騰了七年,疼愛他的父皇還不忘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安史之亂平息的前夕,李適被封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沽名釣譽的方式成為了平定這場叛亂的最大受益者。公元764年,二十三歲的李適被封為皇太子,可是直到十五年后,已近不惑之年的他才初登大寶,正式成為李唐王朝的第十任君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