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朝代是唯一沒有發生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它就是宋朝。宋朝共歷經18位皇帝,從北宋的太祖到南宋的恭帝,每一位都可以稱得上是明君,他們治國有方,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相當快。宋朝為什麼能夠成為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宋朝的分權制度
宋朝是在晚唐、五代軍閥割據,強地方、弱中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朝代
因此,幾乎所有國策的著力點都用在了怎樣避免晚唐、五代的統治悲劇上。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宋朝實行分權制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對地方形成絕對的制度優勢:
削其支郡,以斷其臂指之勢;置通判,以奪其政;命都監監押,以奪其兵;立倉場庫務之官,以奪其財……從勢、政、兵、財控制地方之后,「向之所患,今皆無憂矣」ADVERTISEMENT
尤其是在兵力配置上,地方僅保有承擔勞役的廂軍,幾乎全無武備。
一旦某地有發生民變的苗頭,騷動一起,憑地方兵力要控制住就很懸。正如南宋四川人魏了翁所說:「處處無兵,城壘不修,或數十夫持耰白梃,便可盡殺守令,開府庫,誰復御者?」
所以宋代會時常發生一些怪現象,比如有人振臂一呼,率領隊伍造反,歷數千里竟然沒人鎮壓;或者地方好不容易緊急召來州兵,一看,只有二三十人,直接就被起義者團團圍住。
這些小起義最終無一起發展成全國性的大起義,這才體現出宋朝地方治理的技術。
關于宋代始終未爆發全國規模農民起義的原因,歷史學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其中最主要的觀點認為:
宋代分權制度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據和軍閥混戰的可能性;
宋代中央集權程度高,在遇到危機時能夠迅速調動資源和人力進行應對;
宋代對內對外戰爭頻繁,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社會矛盾和不滿情緒;
宋代對起義者的處理相對寬容,不搞殘酷鎮壓和殺戮,而是采取安撫、招降、赦免等手段,以求穩定團結。
二、宋朝的賦稅結構
宋代的賦稅結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龐大的財政開支主要已非取自農業。
隨著租佃制的普遍推行,作為宋代農民主體的佃農,減輕了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有了多種可供選擇的謀生之路。
除了個別地區、部分極端年頭,比如北宋初的四川、北宋末的浙江,農民的日子難過而造反,兩宋300多年并未出現過全國性的農民沒有活路的情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