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僵尸,很多人會在腦海中會不自覺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頭戴頂戴花翎,身著絳藍清朝官服,腦門黃符紙,僵直著雙臂,砰砰砰跳躍狀向前突進……
這副鮮活的經典僵尸形象,曾廣泛流行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僵尸電影中,成為不少人難以忘懷的童年陰影。
(香港僵尸電影)
但在看著精彩的電影、感受著感官刺激的同時,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會疑惑,為什麼僵尸都穿著清朝官服?僵尸難道是清朝獨一份的「特產」嗎?
「僵尸」即為僵死之尸,在現實生活中指人死后身體逐漸僵硬的狀態。
而在民間傳說中,僵尸則是一種鬼怪,由死后陰氣過重的尸體「尸變」而成,具有諸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僵而不死等超自然力量。
(電影僵尸形象)
關于僵尸的志怪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李肅《紀聞》中記載「有死人面仰,其身洪脹,甚可憎惡,巨鼻大目,挺動其眼。」段成式《酉陽雜俎》中也曾提到剛亡故的新婦尸變的故事,「尸遂起舞,樂聲復出,尸倒,旋出門,隨樂聲而去。」
到了宋代,尸變故事的內容更為豐富,洪邁《夷堅甲志》中描述的僵尸可以模仿生者的行為,會一直追抱活人。此時的僵尸已經悄然進化,具備作祟害人的能力。
至明清時期,僵尸志怪迎來了發展高峰。袁枚的《子不語》、《續子不語》,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許奉恩的《留仙外史》等等,均收錄或撰寫了大量僵尸故事。這時的僵尸儼然成為了一種危害社會、帶來混亂與災難的鬼怪象征。
(《聊齋》中的尸變故事)
清代中后期,僵尸的設定體系越來越完善。一些腦洞超常的先輩作者們將其嚴謹地歸納分類,根據尸變時間、外形特征及行動方式劃分出6大等級,依次為「白僵、黑僵(也有紅僵一說)、跳僵、飛僵、魃、魔」。
《續子不語》中根據僵尸體重又劃分出「游尸、伏尸、不化骨」3大類型,甚至連尸變,后世竟然都歸納出來18種不同的情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