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封建時代,每一位將軍的成長,往往都伴隨著尸山血海。可能史書中描繪的都是他的光榮和戰績,但其實他的背后還有很多戰士和百姓的犧牲。將軍的每一次的戰功,都建立在人頭之上,從秦朝至清朝都是如此。
而且,每一次攻城略地之時,將軍們不僅要屠殺自己的對手,還要屠殺百姓。伴隨著城頭的旗幟變換,帶來的都是百姓的哀嚎。但百姓卻沒有任何選擇,只能在被占領城池的時候,高舉歡迎的旗幟。
若遇到一些仁德的將軍,百姓尚可短暫的度過攻城的陣痛期,戰爭結束后,快速的進入到和平狀態。但一旦遇到一些毫無人性的癲狂之士時,那麼就會陷入到巨大的風險中,他們不僅要接受攻城帶來的痛苦,同時還要面臨城破以后的屠殺。
明朝的常遇春就是這類瘋狂將軍中的典型,他每一次攻破城池就想要屠城,這種沖動甚至連朱元璋都無法遏制。即使是面對順民,常遇春也只會用兩個字屠城來應對。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本文就來分析一下這段殘忍的歷史。
一、常遇春屠城
在史書中,常遇春屠城的記錄有很多,而且一個比一個嚴重,其中的三個案例,就可以看出這位將軍的殘酷與嗜血。
首先第一個案例,殺人挑釁。1359年,常遇春率領部隊與陳友諒對峙于九華山,常遇春取得大勝,并且生俘了敵方四千人。這是常遇春的功勞,可惜的是,他很快就將這一行為變成罪惡。
在抓獲俘虜之時,徐達明確強調,不允許屠殺俘虜,應該獲得人心。而且在此之前,朱元璋反復叮囑常遇春,不可隨意屠殺俘虜,否則必遭不測。
然而,常遇春根本不理睬兩位大哥的命令,直接將這四千人活埋。四千條活生生的性命,就這麼淹沒在土壤之中,宛如再現了曾經的四十萬長平趙軍悲劇,以及二十萬秦軍悲劇。當時人曾評價,常遇春和白起以及項羽是同類人,都是「殺星下凡」。
第二個案例,怒殺順民。1367年10月,常遇春率軍攻打河南,當時元朝已經腐朽沒落,再無能為力抵抗大明軍隊。因此朱元璋已經規劃,迅速占領土地,然后進行新的建設。
可惜,常遇春取得懷慶城的勝利后,所有的計劃被打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