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和親 是維護本國與周邊國家友好邦交最常用的方式:
代價小,利益大。只要犧牲一個弱女子,就能換來幾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平安局面。
因此,中國古代有很多和親公主被遠嫁番邦。
比如清朝為了維護滿蒙關系,前后送了118名格格嫁到蒙古。
那麼問題來了,那個時候又沒有網絡,和親的國家也沒見過公主,為什麼皇室不偷偷換個人去和親呢?
比如《紅樓夢》中,南安王敗仗被俘,敵軍要求和親,南安太妃舍不得自己的女兒,便認探春做義女,讓其代替自己的女兒去和親。
這樣的操作,在歷史上存不存在呢?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歷史就會發現,換公主和親在唐朝以前,其實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說到和親,就不得不提漢高祖劉邦了。
雖說「和親」一詞在先秦古籍中已多有出現,但大多都是為了表示關系和睦友善,有親上加親的意思。
但第一個把「和親」當成政治策略,將公主送到邊疆求和,是從漢朝開始。
公元前200年,西漢初年,匈奴時常侵犯邊境。為震國威,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出征討伐。
然而,他派出去搜集情報的人帶回來的情報都是假的,劉邦誤信情報以為匈奴的戰斗力都奇差,于是自信滿滿地帶著士兵強攻,結果被被冒頓單于率40萬精兵團團圍住,被困七天后劉邦才倉皇脫險。
但正是這次交手,是的匈奴認為大漢皇朝也不過如此,于是頻頻侵犯,而此時漢朝內部剛結束楚漢相爭的局面,國庫空虛,打來打去民怨四起。無奈之下,劉邦提出了和親,以此來緩解矛盾。
和親政策已定,可在人選上卻讓劉邦犯了難。
當時劉邦的大女兒正值妙齡,原本是和親的最佳人選。但此時呂后不愿意了,無論如何她也不愿意把女兒送到那「不得見人」的地方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