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是大明王朝窮途末路的時期。農民起義軍席卷西北,滿清虎視眈眈,然而明軍屢戰屢敗,北京危在旦夕。本來明廷還把最后一線希望寄托在錦衣衛這支強大的禁軍上,但讓人意外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時,遠在外地的15萬錦衣衛卻無影無蹤,任由明廷覆滅。這15萬錦衣衛為何消失?其背后的原因值得人深思。
我們不禁要追問,這15萬人的錦衣衛身為明朝中央禁軍,卻在明朝危難之時不戰而逃,任由敵軍兵臨城下,這究竟是出于何種原因?他們對國家和人民就真的毫無牽掛嗎?
其實不然,這批錦衣衛中,也有很多忠心耿耿之士。比如以寡敵眾誓死守衛北京城的李若璉,比如南遷抗清的忠勇錦衣衛。他們視死如歸捍衛大明,絕不會無緣無故拋棄國家。
那麼15萬錦衣衛的消失,就必須有更深層的原因。
要知道,一支軍隊的去向,往往不僅取決于士兵個人,更在于統帥的決策。
此時此刻,明朝的統帥是崇禎帝。而崇禎帝對錦衣衛其實早已敬而遠之。那麼錦衣衛的消失,是不是也與崇禎帝的態度有關?
其實,細究當時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值得反思之處:
1627年,明熹宗駕崩,其弟朱由檢繼位,是為明崇禎帝。崇禎帝勤政愛民,卻始終不能扭轉大明江山日趨頹唐的局面。
崇禎初期,陜西一帶天災頻發,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崇禎帝想要賑災救民,卻總被掏空國庫的腐敗官員阻撓。這使他漸漸產生了一種激進的思想,認為要使國家富裕,就必須先「苦其民」。于是,他下令在災區越征越多的賦稅,導致陜西農民徹底絕望,紛紛揭竿而起。
這種錯誤的政策直接導致了李自成等一大批農民起義軍的出現。
李自成本是明軍中一個憤青式的邊緣人,一心想在軍中立功,但屢屢受挫。在大裁軍中被迫退伍后,他徹底心灰意冷,帶頭組織起義軍來反抗明廷的不當統治。
起初,李自成只是為了反抗壓迫而暴動。但明廷屢次派兵剿匪,不僅無功,反遭慘敗。這使李自成逐漸產生了仇恨情緒,認定必須徹底推翻明朝統治才行。于是,他率軍占領陜西大部分州縣,所到之處無不燒殺擄掠,屠城無數。終于,他攻占西安自立為王,明廷已無力阻止,只能任他興風作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