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秦王嬴政遇刺宮殿,險些丟了性命。刺客荊軻在眾目睽睽之下突襲迫近,秦王慌忙拔劍自保,卻三次拔不出劍來,這究竟是為何?難不成神明眷顧,使其免遭刺殺?亦或是秦王武藝不精,手忙腳亂之下導致此等失誤?
直到后世出土了極長的兵馬俑佩劍,這一千年來的謎團才被解開。原來當年秦王使用的劍長達一米有余,難怪在緊急關頭無法立時抽出......
那一年,天下大亂,六國蜀漢岌岌可危。秦國積蓄力量,士氣如虹,大軍壓境。被圍困的小國終日驚恐不已,朝不保夕。
燕國太子丹心急如焚,日思夜想保家衛國之計。當時秦軍神勇,兵強馬壯,燕國節節敗退,境內城池陸續陷落。
太子徹夜難眠,操勞過度,飲食不繼,形容枯槁。他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可惜一個妥善之計都沒有。外敵日益龐大,內憂外患,讓他心力交瘁。
此時,謀士田光進言,太子再三思量,終認為刺殺秦王嬴政是個稻草之計。如果斬草除根,取其首級,或可一時改變戰局。太子豁出去了,招募刺客荊軻行刺嬴政,求一個結果。他深知此舉困難重重,刺客幾乎必死無疑。然而為了國家存亡,他顧不得這許多,只想孤注一擲,以小博大。
荊軻本是個老實巴交的窮書生,一心向學,不問世事。他雖不富足,但能一心讀書,也就心滿意足。誰知丹王迫于無奈,給他開出重金,只求他舍生取義。荊軻推辭再三,丹王軟硬兼施,怎麼都不肯罷休。
荊軻一方面不想白白送命,一方面也不忍眼看蒼生涂炭,天下飄搖。他反復掙扎,左右為難。
直到有一天夜深人靜時,他盯著窗外皓月,陷入了深思。他意識到,自己不該只顧個人安危,應該為天下未來著想。于是第二天清晨,豁然開朗,毅然決然接受此任務。丹王大喜過望,厚賞荊軻,感激他的大無畏精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