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畫卷,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典故不在少數。前有趙匡胤為避免部下奪權,于是不顧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誼,在酒宴上威逼利誘,迫使其交出實權。「杯酒釋兵權」的典故由此而來。
后有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皇權統治,鏟除異己,親自下令修建慶功樓,宴請朝中重臣。最終,一場精心設計的無情大火席卷了他們的生命。跟隨朱元璋建功立業的舊部有很多,劉伯溫就是其中一個。
世人都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聰明機智如劉伯溫,早就看穿了朱元璋的陰謀。
那日,朱元璋在剛剛修建而成的慶功樓宴請舊心腹大臣。當菜端上來以后,眾人都推杯換盞,吃得熱火朝天,只有劉伯溫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心想:我們今天必死無疑啊!
好在,劉伯溫最后逃過了一劫。
他究竟是怎麼看出朱元璋的意圖?又是用什麼方法逃脫的?
能成為一國之君的心腹大臣。足以說明劉伯溫這個人不簡單。公元1331年,劉伯溫出生于浙江青田的一個小鄉村。劉伯溫的父親是個讀書人,所以他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4、5歲時,在父親親自開蒙后,劉伯溫正式開始了讀書生涯。
12歲那年,學有所成的劉伯溫參加了鄉試,并取得了好成績,成為了家鄉最年輕的秀才,還被大家冠以「神童」的美稱。
後來,隨著劉伯溫年歲見長,劉父深知自己所學已不能夠教導兒子,于是,他將劉伯溫送進郡庠,接受正式的學堂教育。
一開始,習慣了父親一對一教學的劉伯溫并不適應府學教育,幾次考試都成績不佳但他天生聰慧,適應能力也強,沒過多久就迎頭趕上,成為了先生最為看重的好學生。
先生觀他智力超群,于是找來《春秋經》讓他研習。要知道,這本儒家經典可是出了名的晦澀難懂,內涵好深。對于一般的童生來說,能讀通就不錯了,更不要說季節性原文了。
但劉伯溫是人?12歲就能考中秀才的神童啊,研讀吟誦的能力自然不會差。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