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平陽公主身披盔甲,手握長劍,站在城墻之上。
她的眼神堅定,仿佛能穿透敵陣,看到勝利的曙光。
然而,這位大唐巾幗英雄,卻在后世文人梁潛的筆下,被形容成禍國的妖狐鬼魅。
她為何要冒如此大的風險去替父征兵?
為何在明朝文人的眼中,她的功績竟成了禍國的罪證?
平陽昭公主,李淵的第三個女兒,李世民的同母妹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巾幗英雄。
在大唐初建的動蕩年代,她毅然決然地替父征兵,為大唐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后世卻有文人如梁潛,將她形容為禍國的妖狐鬼魅,認為她的存在乃是唐朝動亂的起因。
這一看法,既荒謬又令人深思。
平陽公主原名不詳,史書上稱她為平陽昭公主。
她出身高貴,卻在隋末唐初的亂世中選擇了與命運抗爭。
當時,李淵起兵反隋,平陽公主在李淵的起義旗幟下,聯絡起義軍,短短三個月內便招募了四五支規模不小的義軍。她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深受百姓愛戴,被親切地稱為「李娘子」,而她的軍隊也被稱為「娘子軍」。
平陽公主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她不僅戰無不勝,還接連攻占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為李淵的起兵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李淵的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時,平陽公主已為他打下了相當可觀的領地。
與其夫柴紹會師后,她們很快攻克了長安,為李淵建立大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在長安之戰后,平陽公主的名字便在史書上銷聲匿跡,直到公元623年才突如其來地記錄了她的死訊。
她以軍禮下葬,成為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
李淵在禮官提出異議時,親自反駁道:「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于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周之文母,列于十亂;公主功參佐命,非常婦人之所匹也。何得無鼓吹!」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