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明是江南一個窮秀才的兒子,自小家境貧寒,居住在一個破舊的草屋里。爹爹靠著在村塾教書維持生計,媽媽則在家里勤勞地做針線活,艱難地養育著李思明。李思明從小就十分聰明,有著過人的悟性。
每當村里有人施舍幾本舊書,他就欣喜若狂,日夜鉆研,直到將書背得滾瓜爛熟。李思明還經常纏著村塾的孩子們討要抄舊的習字稿,以及村民扔掉的舊稿紙,靠著燈火夜讀,練就了一手好字。
7歲起,李思明就跟隨父親讀書識字。父親見他如此用功,便盡己所能,教授他認字識文。李思明懂事早,能夠靜心聽父親講解《孟子》、《論語》等典籍。有時父親忙著教課沒有時間,他還會一個人在屋里獨自閱讀,遇到不懂的字句,就反復琢磨,直到全然明白其中的含義。
到10歲時,李思明已經能夠背誦幾部典籍,并能寫出沒大沒小的文章。李父非常欣慰,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品學兼優,由衷地感到驕傲。他把自己積累的一身學識都盡力傳授給了李思明,希望兒子有朝一日可以改變這個家的命運。
李思明日復一日地苦讀,即使放學后,也會端坐在燭光下繼續看書。每當其他孩子在村里嬉戲打鬧時,他總是埋頭苦讀,甚至熬過許多個通宵。李思明知道,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難得,必須努力學習,以備科舉那天。
他常想象著未來乘坐花轎的場景,這讓他在短暫的玩耍時間后,更加努力地鉆研書本。李思明還會在晚自習時,裝作在殿試場上應試的樣子,認真寫出文章。他堅信,勤奮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法門。
15歲那年,李思明終于來到縣城,第一次參加鄉試。這對他來說是人生的第一個大考驗。父親在出發前對他寄予厚望,母親也用積蓄為他準備了考試的路費。離開家鄉來到這里,一切對李思明來說都是那麼陌生和新鮮。
他在一家簡陋的旅店住下,開始熟悉鄉試的規矩。李思明還聽說了很多城里讀書人的傳說,他們都擁有豐富的藏書,而自己不過是一介窮書生。這讓李思明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敗這些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