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
歷史長河在不斷的涌動,很多國家也經歷了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雖然這些國家沒有做到統一中原,但依然無法抹殺他們在巔峰時期的強大,遼國就是其中之一。
遼國是北宋時期的一股勢力,也是北宋最大的敵人,雖然遼國后來輸給了金國,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但是在遼國鼎盛的時候,頗有一統中原的勢頭,能夠做到這一步,和遼國幾位優秀的皇帝密不可分,其中關于遼興宗重用大臣張儉的故事,也流傳到了今天。
遼興宗是遼國歷史上的第七位皇帝,他繼位前,遼國的國力在遼圣宗的指導下突飛猛進,國泰平安,因此遼興宗自幼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早早的表現出成為一國之君的潛質,順利的成為了繼任者,登上了皇位。
不過可惜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權力終究讓太多人犯了大錯,在遼興宗正式掌權之前,無數人都在惦記遼興宗的皇位,其中就包括他的生母蕭耨斤,她趁著遼興宗年幼開始掌權,甚至一度想著廢掉遼興宗,讓他的弟弟成為自己權力的傀儡。
不過遼興宗的弟弟卻不這麼想,他堅定地站在哥哥的身邊,還將這個計劃告訴了遼興宗,無奈之下遼興宗只能動用武力,解決這個心腹大患,不過這也讓眾位大臣發現了遼興宗的魄力,開始用心輔助遼興宗,其中就包括遼國歷史上著名的宰相:張儉。
人如其名,張儉作為一個宰相,除了出色的政績外,最大的特點就是樸素,為官清廉節儉。
張儉從血統上來說是宋朝人,但因為父輩早已定居在遼國,所以便投身于遼國的建設當中。
張儉比遼興宗大很多,早在遼圣宗時期,張儉就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他是統和十四年的進士第一,早年是遼國的云州幕官,在位期間,政績斐然,但在很多時候,好官并不一定生活的如意,張儉為官十分的清廉,還拒絕任何形式的賄賂,這讓張儉在官員隊伍當中處處碰壁,如果不是政績好,張儉很有可能因為被排斥而丟掉官位。
不過在官場中,并不是所有官員都會排斥張儉,在看到張儉的能力后,節度使便將張儉推薦給了當時的遼圣宗。
在了解到張儉的能力后,遼圣宗開始重用張儉,還給予了張儉一個非常重量級的名頭:太師,負責教導未來的皇帝遼興宗。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