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關羽,世人皆不免想起那個生擒于禁,水淹七軍,一時之間威震華夏的將軍。
也不免嗟嘆,如此威名赫赫的一代虎將會因為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走投無路,兵敗身隕。
但是,關羽失了荊州真是單單由于其大意所導致的嗎?這似乎從關羽死后的二百年左右至今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認識。
然而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其絕對不是單純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其必然存在支撐這樣一個事件爆發的內外客觀條件。
在長沙走馬樓吳簡的出土后,我們從竹簡中的21個字里再次證實了關羽之死并非僅僅是大意而已。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連連得手,圍困曹仁,水淹于禁七軍,斬龐德。
一時之間把曹操逼得甚至要遷都,拉著自己年過六旬的身子,拖著自己的同族兄弟
關羽和曹操這邊殺的天昏地暗,孫權這邊也沒有閑著。
孫權君主向來是三國之中最為務實,哪邊能夠有利于吳國,他便向哪邊靠,在關羽和孫權撕破臉皮后,孫權順理成章地和曹操勾搭在了一起,魏吳之間為了聯合打敗關羽而互相利用。
關羽勢如破竹之時,危機在后方也悄悄顯現。
主力北上,后方空虛,兵家之大忌。
繼而后面就有了呂蒙白衣渡江,來到了關羽的后方,使得關羽的地盤一夜間如雪崩般丟失,身處前線的關羽無心再戰,最后敗走麥城,落得了個兵敗身隕的結局。
我們往往將關羽的敗走歸結于后方的空虛以及用人不當,使用糜芳和傅士仁二人,不戰而降敵,使得南郡落于孫權手中。
實際上,南郡和公安兩處的失守并非導致荊州全線淪陷的真正原因,而是南郡、公安兩地降吳后,竟然引發了一系列海嘯般的連鎖反應,荊州全境7郡119邑盡皆望風而投。ADVERTISEMENT
并且在關羽丟失根據地決意率軍南下與孫權相斗奪回荊州時,一路上軍隊數量越來越少,幾萬大軍幾天的時間土崩瓦解,最終在孫權的埋伏中寡不敵眾而被殺害。
我們不禁有些疑惑,為何糜芳、傅士仁的倒戈會造成荊州全境降敵的后果,為何關羽士兵欲圖奪回荊州的過程中,士兵四下潰散。
長沙走馬樓吳簡的出土使得人們更為深入地認識了彼時荊州的真實情況,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視角。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