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溥儀在中國歷史上的名聲不好,因為他投靠日本人,通過賣國來維護自己的皇權,比他之前依靠其他洋人的統治者還不恥。
但好在溥儀還有很多兄弟姐妹,并非所有愛新覺羅家的后人都像他一樣選擇了走歪路。
例如他的親弟弟溥任,明明哥哥和大伯都曾是皇帝,奶奶還是慈禧太后,但他卻過的相當低調,從不涉政,從民國時期活到了2015年,差一點就成為百歲老人。
溥任跟其他兄弟不同,他堅持走治學教學的道路,一生過的充實又踏實。
溥任于民國七年出生,母親是醇親王載灃的側福晉鄧佳氏。雖然是皇帝的親弟弟,但這些榮耀在他出生時就已經成為歷史了。
不過那時候因為清室優待條件的存在,愛新覺羅皇室成員依然居住在紫禁城中,一切生活照舊。
所以在攝政王府出生的溥任幼年生活也沒有受到影響。
光緒二十七年,載灃代表清廷去德國,為在義和團運動上被殺的德國公使向德國人道歉,他堅決拒絕向德國的國王下跪。這份氣節,他的親兒子溥儀卻沒有遺傳到。
醇親王府是旁支,但出過兩個皇帝,第一個是載灃的哥哥,光緒帝載湉;第二個是便是載灃的兒子溥儀。有了皇帝的這層關系,醇親王府可謂是勢力最大的一支親王了。
溥儀年幼繼位,載灃攝政,成為宣統年間的實際掌權者。清皇室被軍閥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后,載灃帶著家人遷往天津居住。
但載灃并沒有因為哥哥和兒子的身份而飄飄然。因為作為皇室成員,他看到的現實更多,理解的更深刻。溥儀當了傀儡皇帝之后,載灃痛心地指責他投靠日本人,忘本。
溥任不是養在宮里的孩子,從小在載灃的培養下學習歷史、文學和書畫,一心只讀圣賢書,跟溥儀溥杰的行為扯不上半點關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