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衣裳衣裳,上衣下裳。在古代,我國一直都秉持著上身著衣,下身的穿裙的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禮儀。因此,褲子就這樣被埋沒了幾千年,甚至到後來還成了我們「取笑」古人的把柄。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人到底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穿褲子的呢?為什麼一件不雅之事,會成為褲子流行的開端?
不久前,考古隊在新疆洋海古墓中發掘出了一條古老的褲子,根據碳年代測定法,考古研究學家證實,這兩件衣物已經有了3000多年的歷史,也可能是目前人類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褲子。
從外觀上來看,這條褲子是用兩種布料縫制而成,一部分用在了胯部,一部分用在了腿部,其褲腿上還編織了一些圖案。
根據當時的調查報告指出,這些衣物的主人很可能是兩名牧民或士兵,因為在古墓中,還出土了一張弓、一把利斧和一條馬鞭。也是為了方便騎馬,游牧民族才制作了褲子,那麼在此之前,我們的中原人穿的又是什麼呢?
作為一個禮儀之邦,我們的古人斷然不會光著身子出現在正式場合,因為這樣有失風度,而且很不尊重人。
事實上,當時的人們一般只穿兩件衣物,分別是穿在上面的「衣」和穿在下面的「裳」,所謂的裳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褲子,反倒和圍裙有點類似,所以裳的內部基本很空蕩。
等到春秋時期,古人在衣裳的基礎上加上了「脛衣」,也叫作套褲,這種衣物有點像開襠褲,不過比開襠褲開得更加離譜,它只有下半截有衣物,腰間則用一根帶子系住。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記載「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穿套褲可以遮住小腿,也方便上廁所,在寒冷季節還能起到保暖之功效。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