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御敵之策。
一般來說,大國主攻,志在統一,小國主守,以求割據。
然而,三國的大部分時間里,情況卻似乎反了過來。
強大的魏國,很少主動大舉進攻蜀國。
反而是弱小的蜀國,頻繁北伐。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三國時期,魏國總共3次對蜀國發起較大規模的攻勢。
分別是:230年,曹真伐蜀;244年,曹爽伐蜀;以及263年,鐘會、鄧艾滅蜀之戰。
而且,即便是這3次伐蜀,曹魏內部也是反對意見居多的。
曹真伐蜀時,陳群、司馬懿、孫資等人,皆提出反對。
曹爽伐蜀時,司馬懿及曹魏老臣,也是反對的。
最后滅蜀之戰發起時,滿朝都反對伐蜀,甚至連鄧艾也反對,唯有鐘會支持司馬昭伐蜀。
可以說,強大的魏國,似乎「愛好和平」,對伐蜀持非常保守的態度。
相比之下,蜀國北伐,可就積極多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實際上是5次),姜維「九伐中原」(實際上姜維北伐次數也可以統計成11次),人所共知。
228年春、228年冬、229年春,231年春、234年春,諸葛亮5次北伐。此外,在230年曹真伐蜀時,諸葛亮派魏延、吳懿兩進羌中(這是一次防守反擊,但有朋友也將其統計為一次北伐,故說是「六出」。
247年、249年、250年、253年、255年、256年、257年、262年,姜維九次北伐。
此外,還有數次北伐「未遂」。
比如,238年,后主下詔,調蔣琬到漢中,「伺機北伐」。
其后,蔣琬又提出出上庸之道,沿沔水東進,結果被后主派費祎、姜維勸阻。
可以說,自諸葛亮平定南中,穩定后方后,直到蜀漢滅亡的前一年,蜀漢不是在北伐,就是在準備北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