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能征善戰并不是最大的本事。如果功成名就之后,還能做到功成身退,那才是真正了不得。
秦國大將王翦便是如此,自知功高蓋主,害怕秦始皇借機對他下手,于是連忙告老還鄉。
沒想到秦始皇卻十分大度的表示:「朕不殺你,你留下便是。」
年少時,王翦便對軍事尤為感興趣,在他侍奉秦王嬴政的一生中,不僅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更掃平三晉,攻破燕國、消滅楚國。
除去最開始滅亡韓國的戰爭王翦并沒有參與之外,另外幾個國家的毀滅,幾乎都和王翦有關系。由此可見,王翦對于秦始皇的重要性,絕非尋常武將可以比較。
而王翦一生的功勞,也的確算得上功高蓋主。尤其是橫掃三晉以及攻滅楚國,更讓他成功躋身
「戰國四大名將」。
首先,在橫掃三晉的戰爭中,王翦于公元前229年,從上郡發兵,兵鋒直指趙國。相持一年多的時間里,王翦成功利用反間計除掉趙國名將李牧,隨后大敗趙軍。
經過此次戰爭,趙王「遷」被俘虜,趙國原來各處土地也被并入秦國,成為秦郡。
至公元前227年,因荊軻刺秦王一事,秦始皇借此機會,命王翦率軍攻打燕國。利用自身的軍力優勢,王翦攻取燕國都城薊,逼走燕王喜,使燕國名存實亡。
其次,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對楚國的覆滅。
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以打敗楚國。
盡管秦始皇內心十分倚重王翦,但六十萬大軍的數量,仍然超過他的想象,最終決定讓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發動對楚國的進攻。
然而事實證明,王翦的推測并沒有任何錯誤,當李信率領二十萬秦軍發動對楚國的進攻后,因為楚將項燕誘敵深入,二十萬大軍防御捉襟見肘,秦軍大敗而歸。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