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一」之后,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蓋五帝」,王的稱號已經無法使其滿足,便將「三皇」、「五帝」合二為一,創造出「皇帝」這一特有稱號,自號「始皇帝」。此外,秦始皇還別出心裁的將「朕」這個字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自那以后,中國的封建王朝秉承秦制,皇帝都將「朕」作為自己的專屬代稱,一直到清朝結束。
秦始皇
熟知歷史的讀者可能知道,在春秋戰國乃至整個先秦時期, 共有六個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即「余」、「朕」、「我」、「吾」、「臺」、「卬」。東漢著名的文學家蔡邕就曾指出:朕者,我也。上古尊卑不嫌,貴賤共之,由此可知在先秦時期人人可自稱「朕」 。
那麼在先秦時期有那麼多第一人稱代詞,緣何秦始皇就相中了「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呢?
「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最早見于甲骨文上的記錄。在此之后,《爾雅》和《說文》皆記載「朕,我也」。《爾雅義疏》則云:「朕為通稱,上下所同」。《馬氏文通讀本》則表示:「朕亦發語者自稱也,書經之用」。在先秦時期,「朕」不僅僅作為口語,還常常出現在諸子百家的經典中作為書面語使用。
六個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
例如,《莊子·在宥》中就連續多次出現這個朕字:再拜稽首,愿聞于鴻蒙。鴻蒙曰:「浮游不知所求,……朕又何知!」云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在屈原的《離騷》中可見「朕皇考曰伯庸」、「哀朕時之不當」等語句。
選擇「朕」作為皇帝的專屬代稱,絕不是秦始皇一時的心血來潮,必然是經過其深思熟慮的考量。
首先,相比于「余」、「我」、「吾」等起源最早、最廣泛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朕」自戰國末期起便已不再作為口語使用,僅見于書面語。鑒于其余的第一人稱還在口語中廣泛使用,秦始皇不便自己單獨使用,而將「朕」字作為自己的專屬自稱,可以避免平民百姓犯諱。其次,「我」、「吾」使用起來比較隨意,而「朕」具有端莊、鄭重的色彩意義,更加符合皇帝這一身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