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在明太祖朱元璋生命的倒數第六個年頭,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白發人送黑發人,年老的朱元璋是悲痛不已。
來不及過多傷心,一個大難題便是擺在朱元璋面前,那便是培養多年的嫡長子朱標病逝,誰來當接班人,繼承這個偌大的明帝國呢?
這個答案很快出來,在不到半年以后,同年九月,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后來的歷史證明,朱元璋晚年選擇繼承人方面是犯了兩個錯誤:一是看錯了孫子朱允炆,他沒那麼大的能力,沒有坐穩江山。二是信錯了四子燕王朱棣,他野心太大了,借著侄子朱允炆登基以后急匆匆的霸道削藩是趁勢而起,最終歷經四年便是將侄子朱允炆趕下皇位,自己來當皇帝。
那麼晚年的朱元璋為何如此做呢,是老糊涂了,還是另有玄機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一、選朱允炆,而非朱棣,愛太子朱標是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原因。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朱允炆,有個重要原因在于愛嫡長子朱標,所以選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那便是不選擇朱標的兒子,就要從自己其他兒子之中選擇,但是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來說,他只能按照順序選擇自己次子秦王朱樉,但很明顯他對這個次子是一萬個不愿意。
秦王朱樉是一個有勇無謀或者說荒唐的人,他的過失很多,經常被父親朱元璋收拾。在洪武二十八年,因為對身邊人殘暴無比,更是被人下毒害死,死后朱元璋給予他「愍」字謚號,還下令削減其葬禮規模,由此可見對這個兒子是多麼失望透頂乃至是厭惡。
三子晉王朱棡倒是不錯,很有作為,雖然《明史》記載「二十三年,同晉王討乃兒不花。晉王怯不敢進」。但很可能是朱棣造反成功以后,模仿自己的前輩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書時,故意抹黑與自己不和的三哥晉王。
真實的晉王朱棡是「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可以說要顏值有顏值,要智慧有智慧。而且他死于洪武三十一年,比朱元璋早死幾個月,如果他活到燕王朱棣起靖難之時,朱棣都不一定成功,或者說只要他堅決支持削藩,朱棣都不一定敢反。
至于四子燕王朱棣更不用說了,很是優秀。歷史證明這位是個狠人,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將明朝的疆域推至巔峰,開創了永樂盛世。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如果跳過次子秦王,選擇三子晉王或者四子燕王,即使他們可以坐穩皇位,但亂了繼承順序,會埋下皇室會持續不斷動蕩的巨大隱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