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遇事挫折,半途放棄,縱然腐朽的木材也必然無法折斷。而鍥而不舍、堅持不懈,縱然是金玉美石這樣的堅硬亦可水滴石穿。即便生活波濤駭浪,亦該乘風破浪,一路高歌揚唱,不放棄任何的期望。
晚清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便是如此,半生坎坷,一路不平,但還是在76歲的高齡選擇創業,曾接受過魯豫采訪,最終于95歲之時與世長辭。
金默玉,本名愛新覺羅·顯琦,于1918年9月14日降生,其父乃是晚清的鐵帽子王爺愛新覺羅·善耆。而金默玉作為其父膝下最為年幼的女兒,并未享受到過多的疼愛。當金默玉四歲稚齡之時,她的父母便雙雙亡故了,而她被安置在三個異母姐姐身旁照料。
金默玉雖在出生時已隨父流亡東北,但依舊享受著格格的待遇,生活中充斥著皇族的奢靡做派,禮節習俗,更是樣樣不少。而其縱然貴為格格之身,依舊需要守著許多的繁文縟節。與眾多守著規矩的兄弟姊妹不同,金默玉是他們中最出名的「革命兒」,一心渴望更多自由,不愿受到那些條條框框的拘束。
待金默玉到了上學年級之時,家中的長輩遵循其父肅忠親王的遺志,將她不遠千里的送往日本求學,她的少女時光幾乎都是在日本度過的。當時的日本,已經同世界接軌,無數的新鮮事物等待她的探索,她一貫渴望自由的內心在此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于是,當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金默玉不得不歸國之時,眾人看到的是一個嬌俏且洋派的少女。「有傷風化」的西式服裝,毫無雅致的燙頭卷髮,以及和眾多貴族子弟截然不同的活潑性格,就此,金默玉成了家中的「問題少女」。
對此,金默玉皆是一笑置之,她對于歸國的新生活充滿了期待,一度想要成為一位游歷四方的女記者或者萬眾矚目的演員,但受著傳統貴族教育的長輩們如何能夠縱容一個王府格格這樣的行為。
于是,金默玉的計劃還未展開,便被迫「胎死腹中」。可金默玉豈是那種輕易放棄的人,最終,她還是瞞著家人在北京找到了一個日本公司顧問的工作。
雖然生父早逝,但金默玉依舊是王府的格格,享受著王府的尊榮,自小吃穿不愁、傭人環繞,這也致使她對于金錢并無所概念,常常是薪資不夠花銷還要預支的狀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