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之舉不能亂情義?劉備的四字箴言思考
多少人眷戀三國那段故事,桃園三兄弟情深意重的「義」字扣人心弦。但張飛被殺,劉備只說了四字,讓人寒心。這四字究竟是什麼?劉備的內心世界又在思考什麼?讓我們來細細分析這段歷史。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這三兄弟在桃園結拜,高調宣誓要共赴國難。可亂世格局復雜多變,刀光劍影,哪有什麼義氣可言?劉備的四字箴言,不正是對此心知肚明的無奈之舉嗎?
劉備本是漢室宗親,卻淪為草鞋小販。心有不甘,他決心起兵,重操舊業。張飛、關羽也都背井離鄉,一心追隨劉備。三人形影不離,日夜謀劃。然而曹操掌權,劉備密謀清君側失敗受挫。只能帶著張飛出逃他鄉,后又引來關羽。看似義氣凜然,其實劉備心里明白,這都只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
真正天下大亂,江湖義氣能挽救多少?這種所謂的義氣,往往不過是利益共同體的凝聚劑。一個想當皇帝的劉備,怎會真心看重兩個打工仔?江湖義氣從一開始就是劉備的口號和工具,來煽動人心,積聚資本。張飛、關羽也不過是劉備棋盤上的棋子,被利用來實現他的野心和抱負。
其實劉備心里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從未真正將張飛和關羽當成手足兄弟看待。他們都是可有可無的棋子。失去了也無妨,劉備的大局和抱負從未因此改變分毫。這也正是為何後來張飛死訊來時,劉備淡定的四字箴言。
劉備這種心思縝密,手段圓滑,也正是他能在亂世中立足的關鍵。我們不應該只看到他們三人的義氣表象,而忽略了背后劉備的算計與無情。正因為劉備有這種心機與洞察力,才讓關羽和張飛心甘情愿追隨他。否則僅僅幾句義氣口號,又怎能讓人舍命相隨?
劉備憑著口舌將張飛、關羽拉攏到身邊。但要在亂世生存,單憑幾句義氣語言是不夠的。劉備需要真才實力。于是他引來軍師諸葛亮,滿心歡喜。張飛卻極為不滿,但劉備絲毫不在意張飛的情緒。心中早已明了,猛將難比謀士用心。
后在長坂坡之戰時,張飛斷后保主有功。可這不過是表面上的忠心。劉備心里清楚,張飛為自己犧牲一切不過是因為義氣在先。一旦形勢不同,這層窗戶紙隨時可以戳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