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往往以攻城略地為先,不同于現代戰爭,要先掌握制空權、制海權。
但是在中國古代高高的城墻往往是一座城市的第一道防御,而城池必須非常堅硬,為了保衛家園,修筑城墻也用的最好的材料,抵御外敵入侵。
不僅如此,還會在城外挖一條護城河,環繞城墻。那麼外敵想要靠近城墻也就更增加了難度。
在影視劇中也常常能夠看到,有些城墻外挖的是類似于戰壕的溝壑,在這些深坑上鋪上草席、木板等掩蓋,偽裝下面插滿了木刺。
因此傳統的攻城方式往往要需要大量的兵力,在一次攻城戰爭中,尸體鋪滿了這些溝壑。
就算突破了護城河,要想再次突破城墻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因此在《孫子兵法》中說到「殺士卒者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既然城墻堅固,那麼該如何攻破呢?
要想攻破城墻,只有兩個突破口:一個是攻破城門,另一個則是登上城墻。
攻破城門常見的軍事裝備有撞擊城門的攻城錐,這些攻城錐巨大無比,往往是用樹干制成,前部尖銳,數十名士兵共同發力,攻城錐就像擺錘一樣撞擊城門,達到破門的效果。
但是攻城錐的缺點也很明顯,所需士兵人數較多,耗費人力。而士兵們專注工程,攻破城池城門,也容易受到城樓上的弓箭手的襲擊。
如此一來,就需要更加先進、更加靈活的攻城武器來代替,這是云梯就應運而生。
云梯的發明還要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當時叫做鉤援,ADVERTISEMENT
他將云梯用車輪、梯身、鉤子三部分組成。云梯的底部以木為床,安置六個輪子,將上方的梯身就可以固定在底盤上,在主梯子上連接一個副體,這個副體可以靈活調節。
人站在梯子上可以借助轱轆來回移動,主梯是固定的,這樣就避免了戰士需要架梯子的時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