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對聯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對聯講究平仄,對仗工整,意境優美,讀來朗朗上口。
在古代,文人墨客喜歡對對聯,不僅是因為好玩,更重要的是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且對聯還很考驗人與人之間的默契,有時候一副好的對聯,還能促成一段佳偶良緣。
對聯在民族文化里具有鮮明的群眾特色,它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它具有內容繁多,體裁精煉的特點,既可以是陽春白雪,也可以是下巴里人。
在日常生活中,春節時貼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時貼的對聯叫挽聯,辦喜事時貼的對聯就叫慶聯。
這些對聯包含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是對祖先的尊重,也是對優秀傳統的繼承。
除此之外,對聯還可以作為譏諷他人,表達自己憤懣之情的方式。
古代有一地主,長期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正值春節時期,地主準備請人寫一副對聯來掛在門前。
于是他拜訪了當地的一個秀才,讓他為自己寫一副對聯。
秀才秉性正直,對地主的所作所為感到十分不恥,想要乘機羞辱地主一番,便在上聯寫到:一二三四五六七。
下聯寫到:孝悌忠信禮義廉。
地主胸無點墨,歡喜地將這副對聯掛在了門口上,隨后的幾天里,很多路過地主家的人都會哈哈大笑,地主為此感到十分不解,攔下一個笑得最開心的人,問其原因。
那人笑著說道,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唯獨忘「八」,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唯獨無「恥」,這不就是在罵你無恥王八嗎?
地主聽后十分不好意思,立馬命人將對聯全部撕下來,從此不再干缺德的事情了。
而在宋神宗時期,對聯還幫助過一個失去了丈夫的寡婦,重新覓得一位良婿。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