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在這記憶中,許多歷史人物皆因一時的成敗得失而名垂千古。然而,我們在評說歷史時,是否也需要審視這些先哲的內心世界,以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本文嘗試以三國時期的董承為例,對照史實與小說,探討一個普通人在亂世中的命運困頓,以及我們應持怎樣的歷史態度來看待這些為我們留下歷史印記的先人。
在羅貫中的精心筆描下,董承在三國演義中是個忠心耿耿、大義凜然的漢朝忠臣。他為守護漢室尊嚴,不惜舍生取義,以一己之力對抗強橫的曹操,是真正的建安英雄。
羅貫中著重描寫了董承勤王的經歷,使他看上去忠心專一、義無反顧。
董承的[高·潮]時刻,要數「衣帶詔」這個著名故事了。漢獻帝為了鏟除曹操這個叛逆,親手將密詔繡進錦帶,悄悄傳給董承。羅貫中細細描寫了漢獻帝親書密詔、泣血于詔書的場景,突出了帝王對曹操的憤怒以及對董承的絕對信任。
董承接到天子親授的衣帶詔后,心中燃起了為漢室報仇雪恨的壯志,立刻展開行動,聯絡忠臣,準備刺殺曹操。羅筆下的董承似乎在一瞬間拋卻諸多利害關系,只為忠于漢室和天子。他先后招募到王子服、種輯、馬騰等漢室舊臣,甚至還有當時實力強大的劉備加入。
然而這場密謀最終還是敗露,所有參與其中的人無一幸免,連董承在宮中的女兒也被牽連,母女兩人同日香消玉殞。盡管失敗收場,但董承那矢志不渝的忠心和大無畏的氣概,仍讓后人景仰并傳頌他的義舉。在羅貫中筆下,他是真正的建安忠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