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室暗封苔蘚,葛亮祠荒享豆籩。貨出軍儲推賑濟,轉行交子頌輕便。」——薛田《成都書事百韻》
在我國古代,人們進行交易的時候大多會使用白銀,但由于白銀不利于攜帶,因此后來古人便發明了銀票。
而說到銀票,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疑問:古代銀票就是一張紙,但為什麼沒有人造假呢?
熟悉中國歷史的小伙伴都知道,中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是北宋時期的「交子」。北宋能夠成為經濟相當發達的一個王朝,交子發揮了非常很重要的作用。
據悉在北宋初年的時候,四川成都街頭陸續出現「銀票店鋪」,商人們通常將身上攜帶的銀錢存到這些店鋪中,然后將金額填寫在專用的楮紙券上。
這一階段的「銀票」其實是充當商人存取款的「楮紙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楮紙券」越來越普及,朝廷便將「楮紙券」當成新型貨幣的藍本,發行了可以用來充當銀錢交易的「銀票」貨幣。
銀票出現之后,商人們進行大額交易時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說銀票的出現直接彌補了鑄幣的匱乏。且不同于真金白銀等貨幣的是,銀票幾乎未被造假過。
至于為什麼沒有人造假的銀票,主要是因為假銀票非常難造。
絕大多數情況下,銀票都流通于一些富商以及達官顯貴之間,這些人本身并不差錢,實在沒有必要去造假幣。
百姓們雖然也知道銀票的存在,但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制造假銀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