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劍》的修訂花費金庸大量的精力,在十五部小說中,這一部的付出最多。初看這部小說的名字,心里在想此書中定然有「碧血劍」。待翻閱完之后,作者只寫了金蛇劍,至于那柄「碧血劍」,卻沒有言明,這不僅讓人想到金庸的另一部名作《射雕英雄傳》。
《射雕英雄傳》乍看之下,也與書中內容不符,但實事并非如此。即便從表面淺析,郭靖也曾張弓搭箭,彎弓射雕。到了另一部作品《碧血劍》,卻沒有碧血二字,只有人們所熟知的「金蛇劍」。那麼為何會是這樣呢?其實小說的名字是沒有任任問題的,作者金庸先生巧妙寫出來,讓人為之嘆服。
《碧血劍》里的人物,有的是歷史人物,有的是作者虛構而出。袁崇煥這個人物在歷史當中真實存在,而「碧血」一詞主指的就是他。袁崇煥極具悲劇色彩,他本是明末的抗清名將,曾擊敗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可以說是威風凜凜。然而皇太極心生一計,用反間計將袁崇煥害死,崇禎皇帝不明就里,上了個大當。金庸先生在《碧血劍》的后記中,曾用大量的筆墨來寫袁崇煥這個人物,而「碧血」二字則是指忠正之人。
《莊子·外物》中曾寫到一個名為萇弘的人被冤枉而死,他死后血化為碧玉。原文是:
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後來用成語萇弘化碧來比喻那些忠正之人。顯然袁崇煥正是忠直的人,可惜臣良君不正,未遇明君,最后慘死收場。除了袁崇煥之外,書中曾多處寫過「碧血」。
闖王手下的大將李巖,下場又何嘗不像袁崇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若是李巖逃走,或許能化解這場災難,但是他忠于闖王,并沒有逃離而去。在主角袁承志的心中,李巖是忠義之人,甚至穿衣打扮還曾模仿過。袁承志初出茅廬之時,對李巖的為人十分佩服,故而買了一套書生衣巾,作書生打扮。袁承志的父親袁崇煥是忠義之士,對于主角袁承志來講,凡是忠義的人皆與他志同道合。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