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范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禮儀于我國周朝時期就極為盛行,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極為重視禮儀廉恥,道德仁義。
在眾多繁雜的禮儀中,古人相見要根據身份高低先后行禮,站立有站立的禮儀,坐著也要有坐著樣子,這就有了那句老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行為舉止端莊大方,是古人最為重視的,除了生前之事外,人們對身后事也尤為重視,特別是人死后的眾多繁雜禮儀規矩。
就算是普通百姓去世,土葬文化也極為繁瑣,各種規矩數不勝數,哪怕是到了現代,雖說實行火化,但喪禮流程也是有著許多規矩的。
普通平民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皇宮中的眾多妃子。
古代皇帝的妃子死后,入葬時,要將身體上的九竅給堵住,既是兩只眼睛,兩只耳朵,兩個鼻孔,一個嘴巴,以及最后的肛門。
這樣算來只有八竅,那最后一竅是什麼呢?
古人認為,凡是玉器都有著十分神奇的作用,玉器質地溫潤,通透之中又帶有一絲晦澀,正如同一位謙謙君子一般,因此玉器在古代的地位尤為之高。
和氏璧就是古代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美玉,相信歷史上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大家都有所耳聞,可見玉器在古人看來有多重要。
由于人們對玉器的推崇,玉器的價格在古代也是極為昂貴的,普通百姓大多用不起美玉,多數是由王公貴族佩戴的裝飾品,代表著身份的象征。
俗話說,人光溜溜地來到這個世上,死后也帶不走任何東西。
但古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人生前是什麼樣,死后也必然要相同,并且死后要將生前所用全都帶入墓中。
若是帝王,甚至會將生前所愛的妃子也一同帶走,這就是古代的陪葬制度。
基于玉器象征著身份與尊貴,乃是古代陪葬品的首選之一,在妃子死后,人們會將大量的玉器放在妃子墓中與之陪葬。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