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縣」和「縣令」這兩個古代封建王朝的官職稱呼,乍一聽,似乎都是縣長的意思。事實上,兩者之間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說起「縣令」,鮮少有人知道,縣令的出現甚至比皇帝還要早,甚至早到要從遠古時期講起......大禹治水有功,成功當上華夏民族的領袖。大禹死后,將自己的領導位置傳給了兒子啟,自此,中國正式進入「父傳子,家天下」的封建王朝。
大禹治水畫像
到了周朝,封建制度發展為分封制,即周天子對全國進行區域劃分,隨后任命王室成員和功臣到不同的地方各自進行治理。周朝初期,由于各地諸侯都十分賢明忠誠,感激于周天子的分封,所以這種分封制也就十分有效。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
世襲制的存在,各地諸侯的能力也一代不如一代,忠誠度也大不如從前,自此,分封制逐漸崩潰,各諸侯擁兵自重,互相傾軋,周天子形同虛設。由此進入到一片混亂的戰國時期,新的行政制度隨之產生。
周天子的分封制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分裂獨立,互相吞并,戰火連天,局勢變化于斗轉星移之間。每當打下新的地盤,就不得不頭疼于如何管理這片新的土地,因此,「縣令」這一官職應運而生。
由于這片土地是諸侯國通過戰爭侵略得來的,所以,土地上的原住民多多少少都會對侵略者產生抵觸情緒。而侵略者們為了補償戰爭之中自身受到的損失,往往會對被侵略土地上的人民進行橫征暴斂,使得原住民與新的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愈發劇烈,地區局勢也會變得
動蕩不安,不利于休養生息。
戰國時局圖
因此,新土地的管理問題便成為了一塊燙手山芋,十分難以處理,但要是撒手不管,也難以使統治階級對于這塊土地的統治權得到長久的維持。
為了取得原住民對于新的統治階級的信任,征服者往往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