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康熙帝在臨終前留下了一份遺詔,但就是這份遺詔,讓雍正被質疑了幾百年。
有人說他「弒君奪皇位」,也有人說他「篡改遺詔」,甚至還有野史說他是隆科多的私生子,而這一切的起因,竟然僅僅是因為傳位詔書上的5個字:
傳位于四子
這5個字左看右看都沒有什麼問題,那麼究竟是什麼讓雍正被猜疑了幾百年呢?
中間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呢?
2013年,康熙的傳位遺詔問世,終于揭開了真實的雍正奪嫡之謎!
歷來流傳于世的皇家丑聞不少,而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作為代表,其慘烈程度遠遠超過電視劇。
作為「九子奪嫡」最后的勝利者,雍正因為老爹留下的傳位詔書,一度被頂上了風口浪尖。
所謂的「九子奪嫡」就是康熙的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事,這九個兒子分別是:
皇長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皇長子胤禔是庶長子,因為身份卑微,自知奪嫡無望,所以站隊八阿哥胤禩。
不過後來因為想要殺掉胤礽,誰承想馬屁拍到了馬腿上,惹得康熙勃然大怒,認為他對兄弟下手太過狠毒,因此失了圣寵。
皇次子胤礽原本在2歲的時候被立為了皇太子,但是因為後來被養成了囂張跋扈的性子,惹怒了康熙因此被「兩立兩廢」。
當然了,這并不排除有其他競爭者在中間操作的可能性。
後來的胤礽一直被圈禁到死,皇三子胤祉看到了這場爭奪戰的后果,主動退出了奪嫡的舞台。
剩下的幾位皇子中,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都屬于八阿哥黨派,後來胤禩轉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因此這幾位皇子都成了胤禵一黨。
不過那時候胤禵遠在西北,所以實際上後來的黨派就成了胤禛跟胤禩爭奪皇位,兩人之間明爭暗斗,最后誰能成為贏家只能各憑本事。
而在這中間還有一個被人忽略的小插曲:
胤礽被廢后,皇長子因為試圖為康熙「解憂」而遭到淘汰,胤禛看到這一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