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終于落成。此時,距離孫中山死后靈柩被「暫厝」北平(以下稱北京)西山碧云寺已經整整四年。
四年間,孫中山的靈柩險些被奉系軍閥焚毀。也正因此,杜聿明曾為保護孫中山靈柩,以黃埔學生身份率營進駐碧云寺靜宜園守護孫中山靈櫬。
孫中山遺體
種種跡象表明,孫中山下葬已經是當時國民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幾輪商議后,他們決定:于6月1日舉行隆重的奉安大典。
「奉安」在舊時特指安葬皇帝或父親,后安置神像、神位等也稱奉安。從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葬禮定名為「奉安大典」便可看出:他們想要給孫中山一場史無前例的隆重國葬。
國民政府還擬定了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其委員陣容堪稱「史無前例」:委員有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閭、蔡元培、林森、馮玉祥、孫科等28人。
林森(右一)葬事籌備處職員(1929年)
因為孫中山的靈柩停在北京,而他的下葬地則是他死前遺囑交代的「紫金山」,所以,奉安大典還將包括「迎櫬」(迎靈)。國民政府還制定了具體迎櫬路線:「北京到南京浦口,再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再到紫金山中山陵。」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很快,因為反對蔣介石所代表的國民黨背叛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而流亡海外的宋慶齡被迎接回國。
作為孫中山的未亡人,蔣介石等斷定宋慶齡一定會回國參加奉安大典。此時已于1928年宣告全國統一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者蔣介石打了一個算盤:他想借孫中山的奉安大典擴大和鞏固他的影響,同時拉攏此前一直反對他的宋慶齡。
為了這番「拉攏」,蔣介石下足了功夫。
他先是派了宋慶齡最喜歡的弟弟宋子安親自前往德國迎接她回國,后又為她的歸來準備了巨大的歡迎陣仗。
服喪期間的宋慶齡
實際上,以宋慶齡的性格,和她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信仰,她斷不可能因為任何因素而選擇成為任何人的工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